荩草
《中华本草》:荩草
拼音注音
Jìn Cǎo
别名
菉竹、王刍、戾草、黄草、蓐、鸱脚莎、盭草、晋灼、蓐草、细叶秀竹、马耳草、马耳朵草
英文名
Herb of Hispid Arthraxon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《唐本草》:荩草,叶似竹而细薄,茎亦圆小。生平泽溪涧之侧,荆襄人煮以染黄,色极鲜好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荩草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hraxon hispidus (Thunb.) Makino
采收和储藏:7-9月割取全草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hraxon hispidus (Thunb.) Makino
采收和储藏:7-9月割取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荩草,一年生草本。秆细弱无毛,基部倾斜,高30-45cm,分枝多节。叶鞘短于节间,有短硬疣毛;叶舌膜质,边缘具纤毛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2-4cm,宽8-15mm,除下部边缘生纤毛外,余均无毛。总状花序细弱,长1.5-3cm,2-10个成指状排列或簇生于秆顶,穗轴节间无毛,长为小穗的2/3-3/4,小穗挛生,有柄小穗退化成0.2-1mm的柄;无柄小穗长4-4.5mm,卵状披针形,灰绿色或带紫色;第1颖边缘带膜质,有7-9脉,脉上粗糙,先端钝;第2颖近膜质,与第1颖等长,舟形,具3脉,侧脉不明显,先端尖;第1外稃,长圆形,先端尖,长约为第1颖的2/3,第2外稃与第1外稃等长,近基部伸出1膝曲的芒,芒长6-9mm,下部扭转;雄蕊2;花黄色或紫色,长0.7-1mm。颖果长圆形,与稃体几等长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山坡、草地和阴湿处。
资源分布:全国均有分布。
资源分布:全国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叶和茎含乌头酸(aconiti cacid)、木犀草素(luteolin)、木犀草素-7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glucoside)、荩草素(anthraxin)。
性味
苦;平
功能主治
止咳定喘;杀虫解毒。主久咳气喘;肝炎;咽喉炎;口腔炎;鼻炎;淋巴结炎;乳腺炎;疮疡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畏鼠妇。
复方
①治气喘上气:马耳草四钱。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②治恶疮疥癣:马耳草捣烂敷患处,(《吉林中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久咳上气喘逆,久寒,惊悸,痂疥,白秃疡气,杀皮肤小虫。
2.《药性论》:治一切恶疮。
3.《吉林中草药》:驱寒定喘。
2.《药性论》:治一切恶疮。
3.《吉林中草药》:驱寒定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荩草
拼音注音
Jìn Cǎo
别名
绿竹、马耳草、马耳朵草、中亚荩草
来源
禾本科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(Thunb.)Makino var. centrasiaticus Honda,以根、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含马耳草素arthraxin C[XB]21[/XB]H[XB]16[/XB]O[XB]9[/XB]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,降逆,止咳平喘,解毒,袪风湿。主治肝炎,久咳气喘,咽喉炎,口腔炎,鼻炎,淋巴腺炎,乳腺炎。外用治疥癣,皮肤瘙痒,痈疖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,水煎服。外用荩草2两,水煎外洗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荩草
拼音注音
Jìn Cǎo
别名
菉竹(《诗经》),王刍(《毛诗传》),黄草(《吴普本草》),蓐、鸱脚莎(《尔雅》郭璞注),菉蓐草(《唐本草》),细叶莠竹、毛竹(《广州植物志》),马耳草(《吉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荩草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秆细弱,无毛,基部倾斜,高30~45厘米,多节,常分枝,基部的节着土后易生根。叶鞘短于节间,生短硬疣毛;叶舌膜质,边缘具纤毛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2~4厘米,宽8~15毫米,基部星心形抱茎,除下部边缘生纤毛外,余均无毛。总状花序细弱,长1.5~3厘米,2~10枚,呈指状排列或簇生于茎顶;有柄小穗退化,仅剩短柄;无柄小穗长4~4.5毫米,卵状披针形,灰绿色或带紫色;第1颖具7~9脉,先端钝;第2颖与第1颖等长,舟形,具9脉,而两侧脉不明显,先端尖;第1外稃长圆形,先端尖,长约为第1颖的2/3;第2外稃与第1外稃等长,近基部伸出1曲膝的芒;雄蕊2,花药黄色或紫色,长0.7~1毫米。颖果长圆形,与稃体几等长。花、果期8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山坡草地和阴湿处。全国各地都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叶和茎含乌头酸、木犀草素、木犀草素-7-葡萄糖甙、荩草素。
性味
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平。"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止咳、定喘,杀虫。
①《本经》:"主久咳上气喘逆,久寒,惊悸,痂疥,白秃疡气,杀皮肤小虫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治一切恶疮。"
③《吉林中草药》:"驱寒定喘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畏鼠妇。"
复方
①治气喘上气:马耳草四钱。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②治恶疮疥癣:马耳草捣烂敷患处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星毛蕨
- 青丝线
- 光慈姑
- 穿鱼藤
- 小果倒地铃
- 马缨杜鹃
- 麻花
- 粉绿益母草
- 老鸦柿
- 麦芽
- 麻滓
- 麻鱼骨
- 马蔺子
- 马蔺花
- 马银花
- 天名精
- 七筋姑
- 麦穗七
- 麻疯树
- 马蔺
- 马铃薯
- 马骨
- 麦斛
- 鸡嗉子根
- 麻蕡
- 麻叶绣球
- 麻油
- 马肉
- 麻柳叶
- 马甲子根
- 马齿
- 麻风树
- 马皮
- 马钱子
- 马鬃蛇
- 马鬐膏
- 马鹿花
- 麋角
- 麦瓶草种子
- 四川山矾
- 台湾榕
- 黑骨头
- 麻秸
- 马蹄细辛
- 马鞍叶
- 马瓞儿
- 马蹄草
- 马陆
- 马鞭草
- 麻鱼肉
- 马蹄金
- 麻叶荨麻
- 麦瓶草
- 麻栎
- 麻雀脑
- 麻黄
- 马牙半支
- 马蝗果
- 麻叶
- 麻牛膝
- 麻皮
- 麻腐
- 麦冬
- 冬葵根
- 马蹄甲
- 麦刺藤叶
- 麦麸草根
- 麦奴
- 绿绒蒿
- 马骨节
- 麻黄根
- 马草
- 马鹊树
- 兔皮毛
- 鳗鲡
- 鳗鲡鱼膏
- 马钱子粉
- 小狼毒
- 笑靥花
- 大金发藓
- 竹叶艾
- 柠条花
- 大叶金锦香
- 紫荆桠
- 鸡雪莲
- 龙牙楤木
- 龙须草
- 龙骨
- 鸡爪槭
- 龙舌兰
- 鸡肫草
- 鳢鱼血
- 鹭肉
- 龙爪树
- 龙眼叶
- 龙虾
- 鲛鱼胆
- 鸡冠子
- 牛胞衣
- 鸡血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