兜冠黄共享
《中华本草》:兜冠黄共享
拼音注音
Dōu Guàn Huánɡ Gònɡ Xiǎnɡ
别名
盔状黄芩
英文名
Galericulate Skullcap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盔状黄芩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galerioulat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盔状黄芩,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匍匐;茎直立,高35-40cm,中部以上多分枝,下部常无叶。叶对生;叶柄长2-7mm,腹凹背凸,背面密被短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1.5-6cm,宽0.8-3cm,自茎下向上渐变小,先端锐尖,基部浅心形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,上面绿色,疏被短柔毛,下面淡绿色,密被短柔毛,侧脉约4对。花单生于茎中部以上叶腋内,一侧向;花梗长约2mm,密被下曲短柔毛,近基部有一对线形的小苞片;花期花萼长约3.5mm,盾片着生在萼筒中部稍下文,果时花5mm,盾片直伸;花冠紫色,紫蓝至鉴色,长约1.8cm,外被具腺短柔毛,冠筒基部微囊状,向上渐增大,冠檐二唇形,上唇半圆形,盔状,内凹,先端微缺,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;雄蕊4,均内藏,前对较长,具能育半药,后对较短,具全药;花柱细长,先端锐尖,微裂;子房4裂,裂片等大。小坚果黄色,三棱状卵圆形,径约1mm,具小瘤突,腹面中央具果脐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沟旁冲积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陕西、新疆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水通淋;活血散瘀。主热淋;血淋;肠痈;肝炎;癌肿;疮疡肿毒;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、性寒。有清热解毒,活血散痛,利尿消肿。用于尿道炎、肝炎。跌打损伤,疮痛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稔根
- 九连灯
- 厚膜藻
- 牛心果
- 鸭肪
- 柱果木榄叶
- 华南实蕨
- 西南金刚藤
- 声色草
- 贯众
- 狗毛
- 刺竹笋
- 胆木
- 雀梅藤根
- 蜂窝草
- 香根芹
- 海螺壳
- 尖叶唐松草
- 豆瓣绿
- 山李子
- 补骨脂
- 马甲子根
- 广枝仁
- 半枫荷
- 山岗荚
- 虱婆草
- 獭肝
- 半春莲
- 益母草花
- 刺蓼
- 杧果树皮
- 黄花小二仙草
- 蚂蝗七
- 粉萆
- 荛花
- 天目琼花
- 过江龙子
- 野香橼花
- 麂子草
- 广枣
- 白英
- 西北莸
- 松打七
- 鲱鱼籽
- 麻羊藤
- 海金沙根
- 黑老虎
- 樟柳头
- 铁扇子
- 海狸香
- 刺蒺藜
- 花椒
- 北细辛
- 赤杨
- 何首乌
- 长叶实蕨
- 鸡树条
- 岗边菊
- 紫花一炷香
- 公英叶风毛菊
- 绿花独活
- 山紫菀
- 绿笋片
- 牛舌头
- 水八角
- 变叶美登木
- 山莴笋
- 羊角参
- 五气朝阳草
- 野山芝麻
- 鸭脚木叶
- 山核桃皮
- 乌榄核
- 岩败酱
- 鸭跖草
- 野槟榔
- 川滇桤木
- 白背三七茎叶
- 紫薇
- 河豚
- 黑种草
- 吹云草
- 秦艽
- 白辣蓼
- 紫苏
- 鳗鲡鱼血
- 三叉苦
- 紫金标
- 矮脚苦蒿
- 节节花
- 醉魂藤
- 倒挂金钩
- 地贵草根
- 蛇胆草
- 光刺长突球
- 豆梨
- 乌金草
- 毛花洋地黄
- 总状绿绒蒿
- 石松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