兜冠黄共享
《中华本草》:兜冠黄共享
拼音注音
Dōu Guàn Huánɡ Gònɡ Xiǎnɡ
别名
盔状黄芩
英文名
Galericulate Skullcap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盔状黄芩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galerioulat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盔状黄芩,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匍匐;茎直立,高35-40cm,中部以上多分枝,下部常无叶。叶对生;叶柄长2-7mm,腹凹背凸,背面密被短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1.5-6cm,宽0.8-3cm,自茎下向上渐变小,先端锐尖,基部浅心形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,上面绿色,疏被短柔毛,下面淡绿色,密被短柔毛,侧脉约4对。花单生于茎中部以上叶腋内,一侧向;花梗长约2mm,密被下曲短柔毛,近基部有一对线形的小苞片;花期花萼长约3.5mm,盾片着生在萼筒中部稍下文,果时花5mm,盾片直伸;花冠紫色,紫蓝至鉴色,长约1.8cm,外被具腺短柔毛,冠筒基部微囊状,向上渐增大,冠檐二唇形,上唇半圆形,盔状,内凹,先端微缺,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;雄蕊4,均内藏,前对较长,具能育半药,后对较短,具全药;花柱细长,先端锐尖,微裂;子房4裂,裂片等大。小坚果黄色,三棱状卵圆形,径约1mm,具小瘤突,腹面中央具果脐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沟旁冲积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陕西、新疆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水通淋;活血散瘀。主热淋;血淋;肠痈;肝炎;癌肿;疮疡肿毒;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、性寒。有清热解毒,活血散痛,利尿消肿。用于尿道炎、肝炎。跌打损伤,疮痛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附地菜
- 鄂豆根
- 饭团藤
- 岗松
- 匐地龙
- 地菍果
- 地柏枝
- 凤尾参
- 风藤草根
- 鹅肠草
- 梵天花根
- 短穗草胡椒
- 大五爪金龙
- 椴叶独活
- 粉条儿菜
- 杜仲藤
- 鹅
- 盾叶薯蓣
- 黄颡鱼
- 独花兰
- 大马蹄蕨
- 东方荚果蕨
- 大叶白纸扇
- 淡菜
- 豆列当
- 大叶马尾连
- 地柏
- 黄皮果核
- 淡豆豉
- 大籽蒿
- 地笋
- 地钱
- 粘毛黄花菍
- 大叶千里光
- 钓樟根皮
- 大叶楠
- 大果卫矛
- 滇车前
- 灯盏细辛
- 大叶铁包金
- 刀灰树
- 地白草
- 大雪上一枝蒿
- 大发散
- 倒生根
- 党参
- 单根木
- 黄蓬花
- 黄屈花
- 大浮萍
- 大果巴戟
- 倒钩刺
- 东莨菪
- 刀豆壳
- 翻白柴
- 蒲葵叶
- 刀口药
- 鸭卵
- 冬里麻根
- 铁钉菜
- 东北堇菜
- 倒提壶
- 冬瓜
- 东方蝾螈
- 风箱树花
- 臂形草
- 东风橘根
- 丁香
- 单花鸢尾子
- 冻绿刺
- 竹鼠肉
- 倒扎龙
- 东北延胡索
- 紫木通
- 倒吊笔叶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跌打老
- 鸭嘴癀
- 水椎木
- 紫楠
- 茉莉根
- 竹实
- 竹衣
- 红子根
- 海南蒟
- 鸭脚木
- 紫弹树
- 鸢根
- 麦芽
- 观音茶
- 白子菜
- 瓜馥木
- 鲨鱼胎
- 紫苏子
- 三枝标
- 黑塔子
- 粪箕笃
- 鼠舌草
- 黑根药
- 山乌桕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