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蜇皮
《*辞典》:海蜇皮
拼音注音
Hǎi Zhē Pí
别名
白皮子(《柑园小识》),白皮纸、秋风子(《纲目拾遗》),姹皮(《医林纂要》),罗皮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海蜇科动物海蜇的伞部。
性味
《纲目抬遗》:"味咸涩,性温。"
归经
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厥阴经。"
功能主治
化痰,消积,祛风,除湿。治痞块,头风,白带,膝髌风湿,无名肿毒。
《纲目拾遗》:"消痰行积,止带祛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浸酒或以姜、醋拌食。外用:敷贴。
复方
①消痞:㈠白皮子、荸荠,烧酒浸服。㈡白皮子、荸荠同煮,止食荸荠。(《王圣俞手集》)
②治头风:白皮子贴两太阳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③治膝髌风湿:白皮子贴之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④治无名肿毒,重者溃,轻者散;又止痛:白皮子一片,白糖霜揉软,中开一孔贴上。(《医方集听》)
⑤治流火:海蜇皮薄者贴上,燥则易之。(《文堂集验方》)
⑥治烂腿:白皮子照疮大小,剪作膏贴,内掺银朱。(《救生苦海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海蜇皮
拼音注音
Hǎi Zhē Pí
别名
白皮子、白皮纸、秋风子、 (虫宅)皮、罗皮
英文名
Jellyfish umbrella
出处
出自《本草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根口水母科动物海蜇的伞部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2.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采收和储藏:8-10月间捕捞海蜇时将伞部加工成“海蜇皮”。鲜海蜇皮先放入清水中浸漂,除去咸味和沙子,切碎。腌制海蜇皮分为四个步骤:①初矾:用竹刀将海蜇皮与海蜇头连接处的颈要割去,再刮去血义和背面白色粘液。按5%浓度加矾浸入容器内。②二矾:将初矾海蜇皮削去红墩,沥水1h,平摊在木板上,每只用盐矾混合物[100:( 3.5-4)]撒在膛心,移放至桶中,腌满后,撒较厚的一层盐填充顶。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2-15kg腌制。7d后即为二矾制品。③三矾:将二矾海蜇皮取出沥水30min,放在木板上,每张海蜇皮加盐矾混合物[100:(1-1.5)]施敷全体,移放入桶中。撒盐封 顶,5d后即成三矾成品。④提干:将三矾海蜇皮逐张放入三矾卤水中,用水泥块擦洗海蜇皮周围的血衣斑,再逐张撒少量的食盐。然后平放在桶中,放置4d后取出,堆高60-70cm,沥去卤汁,3d内翻转2次,直至卤水沥干,即成三矾提干成品。海蜇制品保存时切忌日晒、污水或淡水浸入及其他碱类混入等。否则很快腐烂。阴凉、通几、干燥是保存的重要条件。
原形态
1.海蜇,海蜇生活时通常为淡蓝色至青蓝色。伞呈半球形,直径一般为25-45cm,最大可达50cm左右。伞体厚边缘渐薄。外伞表面光滑,伞缘有8个缺刻,内各有感觉器1个,位于主辐和间辐的末端各制间,伞缘的每1/8有缘瓣14-20个。内伞有很发达的呈同心圆的环肌。在4个间辐处各有1个马蹄形的生殖腺,其下腔各有1个小的疣状突起,与4个口柱交互排列,向中央汇合至呈棱柱形腕盘,由此向外伸出8对左右侧扁的肩板,每板上具40-50条丝状物。肩板向下有8个翼状的口腕,每个口腕上有150-180条丝状物和30-35条棒状物,腕翼边缘的皱褶上有许多吸口。内伞中央胃腔有16条辐管,即主辐、间辐各4条,从辐8条,通过在其内、外侧的分枝(仅从辐管在内侧不分枝)彼此相连,构成网状,并都伸到伞缘。从胃腔底部的主辐位置伸出4条辐管,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个口腕,并经多次分枝进入吸口与外界相通。口腕附属器乳白色,或半透明状,有时口腕及肩板呈红褐色,吸口褐色。生殖腺黄色。但雄性个体的色泽比雌性个体的颜色略淡。生长于河口附近的海湾内。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均有分布。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。8-9月间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,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。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 ,也可漂到外海。 2.黄斑海蜇,成体一般为乳白色,外伞表面具黄褐色斑点。伞径达21-45cm,最大可达54cm左右,伞中央胶质厚,边缘渐薄。外伞表面粗糙,具众多小而尖锥形的黄褐色突起(这是与前种的显着区别)。伞缘每1/8有8个长椭圆形缘瓣。内伞4个间辐处各有1个生死腺,其下腔生殖乳突很大,呈卵圆形,表面具尖刺状突起。口腕8个,三翼型,具多数短棒状附属物,其末端膨大呈球状。腕端及腕上附属物呈黄褐色,口腕及生殖腺皱褶呈乳黄白色。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,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,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分布较密,闽南也有少量分布。每年“雨水”前后于碣石湾、红海湾、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,群体数量很大,生长迅速,至“立夏”已可长至成体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河口附近及海湾内。资源分布:1.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。8-9月间常成群浮游于海面,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。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,也可漂到外海。 2.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,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,自汕头至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事海域分面较密,闽南也有少量分布。每年“雨水”前后于碣石湾、红海湾、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,群体数量很大,生长迅速,至“立夏”已可长至成体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呈半圆形,直径25-45cm,最大可达50cm以上。上伞突出,光滑,中胶层较厚,其边缘有8个缺刻,两缺刻间各有14-20个缘瓣。下伞较薄,边缘有发达的环肌,向内凹陷,其中夹有8个口腕基。干品伞部多皱褶。质坚而韧,不易折断,气腥,味咸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归经
归肝;肾经
功能主治
化痰消积;祛风解毒。主咳嗽痰喘;痞积;头风;风湿关节痛;白带过多;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敷贴。
复方
①消痞: 一、白皮子、革莽,烧酒浸服。二、白皮子、荤莽同煮,止食革莽。(《王圣俞手集》)②治头风:白皮子贴两太阳。(《纲目拾遗》)③治膝骸风湿:白皮子贴之。(《纲目拾遗》)④治无名肿毒,重者溃,轻者散,又止痛:白皮子一片,白糖霜揉软,中开一孔贴上。(《医方集听》)⑤治流火:海蛰皮荡者贴上,燥则易之。(《文堂集验方》)⑥治烂腿:白皮子照疮大小,剪作冒贴,内掺银朱。(《救生苦海》)
各家论述
《纲目拾遗》:消痰行积,止带祛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郎花
- 冬瓜叶
- 卵叶贝母
- 山蓼
- 落花生枝叶
- 大青根
- 女金丹
- 地刷子
- 木棉皮
- 红沙
- 木竹子皮
- 海狗肾
- 木姜子根
- 蒺藜花
- 尿泡草
- 白粉蝶
- 木豆
- 墨七
- 四时青
- 猪脂膏
- 木蝴蝶树皮
- 木本猪毛菜
- 独椒
- 明萼草
- 马肠薯蓣
- 毛冬青
- 绵藤
- 木香花
- 母猪草
- 木大力王
- 木天蓼子
- 木锥花
- 醉鱼草
- 龙船乌泡
- 红缘层孔菌
- 山楂
- 木槿
- 檰芽
- 密枝问荆
- 鬼臼叶
- 刺茶美登木
- 刷把草
- 吹风藤
- 三股筋
- 夜合花
- 土碎补
- 黄荆
- 山羊油
- 红毛菍
- 短体鳗
- 木姜子茎
- 萹蓄
- 木通七叶莲
- 木防己花
- 马皮
- 铃兰
- 鸜雉
- 木半夏
- 木半夏叶
- 红直当药
- 木芙蓉根
- 七叶子
- 埋博树
- 木通根
- 墨
- 建兰叶
- 岗梅根
- 曼陀茄根
- 异株百里香
- 木绣球茎
- 梅露
- 仰天钟根
- 大苞叶千斤拔叶
- 小通草
- 木蜡树叶
- 红水芋
- 黄鼠肉
- 水牛角
- 紫花芥
- 叶下珠
- 天麻子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蜥蜴
- 旱前胡
- 使君子
- 茴香茎叶
- 高粱根
- 补血薯
- 山梗菜
- 隔山消
- 胡桐泪
- 省雀花
- 菊花黄连
- 鼠牙半支
- 野杜仲果
- 山沉香
- 红马蹄草
- 章鱼
- 灵猫香
- 鳞花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