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胆
《中华本草》:狐胆
拼音注音
Hú Dǎn
别名
狐
英文名
Fox gallbladd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狐狸和南狐的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Vulpes vulpes Linnaeus2.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剖腹,取出胆囊,阴干。
原形态
1.狐狸,体长约75cm,重7.5kg。颜面狭窄,吻尖。四肢短,尾粗长,超过体长的一半,且其毛蓬松,身上有特殊的狐骚味。头部棕灰色,吻端棕黑色,下颌污白色,耳背黑色或棕黑色。背部红棕色,体侧黄褐色,腹部黄白色。四肢棕色或浅褐色,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。尾色同背部,尾端白色。毛色因个体而有差异。2.南狐,体形似狗,中等细长。重7.5kg左右,外形与上种类似,亦有腭臭。毛色变化较大,通常标准者,其头、躯、尾为赤褐色;深者赤色,浅者黄褐色。个体头部灰棕色;唇、下颏至前胸暗白色;颈、肩、体两侧稍黄色,背部红棕色;腹面白色或黄白色,尾尖白色。前后肢外侧的黑褐色带纹,其宽狭不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森林、丘陵、草原等地。穴居树洞,土穴中常抱尾而睡。和动敏捷,食物杂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心;肝;胆经
功能主治
开窍;镇惊;清热健胃。主昏厥;癫痫;心痛;疟疾;纳呆
用法用量
内服:干燥研末,1.5-3g,或入丸剂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辟邪疟,解酒毒。2.《陆川本草》:泻胆火,治癫痫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风干研细兑开水服,治心气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狐胆
拼音注音
Hú Dǎn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犬科动物狐的胆。将狐杀死后,剖腹,取出胆囊,阴干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甘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治癫痫,心气痛,疟疾。
①《纲目》:"辟邪疟,解酒毒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泻胆火,治癫痫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风干研细兑开水服,治心气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0.5~1钱;或入丸剂。
复方
治疟,寒热发作无时:砒霜半两,朱砂半两,麝香一分,阿魏一分,狐胆一枚,黄丹一分,绿豆面一分。上药,都细研令匀,五月用粽子尖,和丸如梧桐子大。空心及发前,以冷醋汤下二丸,忌食热物。(《圣惠方》狐胆丸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藤藤秧
- 杉木油
- 桑芽
- 石见穿
- 火炮草果
- 厚叶子树
- 神曲
- 瓠子子
- 粟糠
- 蛇婆
- 红楠皮
- 水朝阳根
- 海韭菜
- 散尾葵
- 红小麻
- 蓑草根
- 河套大黄
- 海南砂仁
- 石楠根
- 水苦荬
- 杉子
- 沙地娃儿藤
- 树头芭蕉
- 红椋子
- 河鲀鱼
- 洪连
- 山风
- 水紫菀
- 山马豆根
- 山麻黄
- 山黄杨子
- 红叶甘橿
- 红毛草
- 红白二丸
- 水朝阳草
- 山麻根
- 散血藤
- 红五加
- 槐枝
- 红木耳
- 水杨枝叶
- 狐头
- 河乌
- 海带
- 红瑞木果
- 海杧果
- 海红豆
- 红厚壳
- 桑耳
- 水凤仙
- 山莲藕
- 海蜇皮
- 水獭肝
- 水苦荬根
- 手参
- 猴楠
- 红牛毛刺
- 水松皮
- 海铁树
- 海鳗头
- 散血子
- 树三角枫
- 桦叶荚蒾
- 水杨梅根
- 山荷叶
- 山韭
- 滑叶木通
- 山驴骨
- 散血草
- 河豚目
- 海人草
- 海参
- 海蓬子
- 海木
- 红色新月蕨
- 海藻石
- 海螺厣
- 海粉
- 山蓼
- 桑皮汁
- 湖北麦冬
- 水芋
- 海仙人掌
- 红瑞木
- 水稻清乳汁
- 石筋草
- 海鳗卵
- 淮通
- 厚皮香花
- 湿生扁蕾
- 水朝阳花
- 华山矾果
- 狐四足
- 松花
- 沙柳
- 沙芥
- 厚朴花
- 水仙
- 水接骨丹
- 水翁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