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砂仁
《中华本草》:大砂仁
拼音注音
Dà Shā Rén
别名
土砂仁、牛牯缩砂、波罗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疣果豆蔻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omummuricarpumElm.采收和储藏:果实将成熟时采收,剪下果穗,除去杂质,烘干。
原形态
疣果豆蔻,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达3m。叶柄长5-10mm;叶舌长7-9mm;叶片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6-36cm,宽6-8cm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均无毛。穗状花序卵形,长6-8cm,由根茎抽出;总花梗长5-7cm,基部被覆瓦状排列的鳞片,下面的鳞片较小,向上渐渐变大;花序轴密被黄色茸毛;小苞片简状,长2-2.5cm,褐色,一侧开裂至近基部;花萼管长2.5cm,先端二裂,红色;花冠管与幕萼近等长,裂片长2-3cm,杏黄色,有显着的红色脉纹;唇瓣倒卵形,长2.5-3cm,杏黄色,中脉有紫色脉纹及紫斑,先端2裂,边缘坡波状;侧生退化雄蕊钻状;药隔附属体半圆形,高约5mm,宽约10mm,两边伸出成翅状。蒴果椭圆形或球形,直径约2.5cm,红色,被黄色茸毛及分枝的柔利,刺长3-6mm。花期5-9月,果期6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000m的密林沟谷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。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果实呈类圆球形,具不甚明显的3钝棱,长l.5-3cm,直径l.5-2.5cm。表面棕褐色,有疏而大的片状刺突,有的倒伏;先端有花被残基,长约lmm,有时被刺片包埋;基部具果柄断痕。果皮较厚,质坚硬,内表面棕黄色。中轴胎座,3室,可见膜质隔膜。种子团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1.2-2.2cm,直径l-2.2cm,每室含种子11-25颗。种子直径3-4mm,表面棕褐色,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。味微辛、凉。[br]显微鉴别:种子横切面:种皮表皮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。下皮为1列薄壁细胞,含黄色色素。油细胞1列,长方形或类方形,含黄色油滴。色素层细胞5-8列,排列不规则,内含淡黄色、淡黄棕色或黄红色色素。内种皮为1列栅状石细胞,内含硅质块。外胚乳细胞多类圆形,含草酸钙簇晶、方晶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温中化湿;健胃消食;止呕安胎。主胃脘冷痛;呕吐;泄泻;妊娠恶阻;胎动不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或入丸、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紫菀
- 山茴芹
- 山马兰
- 山椒根
- 大红青菜
- 山藿香
- 山蟹
- 大麻疙瘩
- 单根木
- 野核桃仁
- 滑石粉
- 大蓑衣藤根
- 定草根
- 山狸子骨
- 桑枝
- 山菅兰
- 狐肝
- 山蜘蛛
- 山螃蟹
- 车前子
- 山黄麻叶
- 四叶参
- 花蚊虫
- 山黄豆藤
- 山韭菜
- 黄槿
- 海蕴
- 槐花
- 红花木莲
- 罗汉松
- 红花岩松
- 云南小阴地蕨
- 山苦菜
- 桫拉木
- 蛤壳
- 落马衣
- 灵香草
- 麻羊藤
- 莲生桂子花
- 甲香
- 石通
- 苏合香
- 射尿拐
- 金石溜
- 大风药叶
- 大黄草
- 鳢鱼
- 东风螺
- 刺果苏木
- 红鸡踢香
- 水稻清乳汁
- 红萆薢
- 山李子
- 云芝
- 黄刺皮
- 四念癀
- 山合香
- 云木香
- 沼泽念珠藻
- 刺参
- 水芋
- 浙贝母
- 红马蹄乌
- 獐肉
- 鸭儿芹
- 旱田草
- 藏菖蒲
- 黄瓜皮
- 石芥菜
- 厚叶贯众
- 浙江铃子香
- 蝴蝶树
- 海马
- 火把花
- 虎掌草叶
- 红豆蔻
- 桑皮汁
- 山蓼
- 樟梨子
- 云南红豆蔻
- 山白龙
- 水晶兰
- 虎掌南星
- 定木香
- 核子木
- 石芫茜
- 棕榈皮
- 黄唇鱼鳞
- 山五味子叶
- 红地榆
- 黄唇鱼肝
- 黄山鳞毛蕨
- 黄山鳞毛蕨根
- 蛇含石
- 石蜐
- 竹叶参
- 红花鹅掌柴
- 黄芦木
- 黄木耳
- 对节叶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