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木耳
《中华本草》:黄木耳
拼音注音
Huánɡ Mù ěr
别名
金木耳、黄金银耳、黄耳
英文名
Golden Leaf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银耳科植物金耳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emella aurantia Schw.ex Fr.[T.lutescens Fr.]采收和储藏:6-8月采。去净泥沙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2.子实体脑状或瘤状,不规则皱卷,基部狭窄,从树皮缝隙间生出,宽1-3cm,高0.5-2cm。鲜橙黄色、金黄色至橙红色,胶质,干后缩小变为软骨质,但基本保持原状和原色。菌肉柔软多汁,金黄色,半透明。子实层同色,厚100-150μm,成熟时表面出现霜状的担孢子或分生孢子。担子球形,(16-25)μm×(14-20)μm。孢子球形至洋梨形,无色,直径4-5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阔叶树腐木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山西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长链脂肪酸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滋阴润肺;生津止渴。主虚劳咳嗽;痰中带血;津少口渴;骨蒸潮热;盗汗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;或温水浸泡12h左右,煮成稠糊状,加入白糖适量,拌匀后服。
各家论述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滋阴润肺,生津。治虚劳咳嗽,咳血,肺结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木耳
拼音注音
Huánɡ Mù ěr
别名
茂若色尔布(藏名)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银耳科植物金耳的子实体。6~8月采。去净泥沙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担子果脑形,不规则的皱卷,基部狭窄,从树皮裂缝中长出,宽达3厘米,高达2厘米,银白色或鲜橙黄色,胶质,干后缩小,质硬而脆,但仍基本保留其原有形状及颜色,成热时表面往往覆有霜状孢子;担子梨形,15~19×12~16微米;孢子近球形至卵形,8~9×6~7微米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区向阳避风山谷的栎树的腐木上。分布西藏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菌丝体含β-胡萝卜素。
性味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滋阴润肺,生津。治虚劳咳嗽,咳血,肺结核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木耳
拼音注音
Huánɡ Mù ěr
别名
金耳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黄木耳Tremella mesentarica Retz. ex Fr.,以子实体入药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滋阴润肺,生津。用于虚痨咳嗽,咳血,肺结核等症。
用法用量
2~4钱。
备注
(1)为虚弱的补养品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金标
- 大羽铁角蕨
- 杓儿菜
- 庐山瓦韦
- 山红稗
- 土碎补
- 地蚕
- 巴戟天
- 常春卫矛
- 梵天花根
- 大叶黄杨叶
- 山李子
- 慈竹气笋
- 四棱通
- 大狼毒
- 山漆树
- 金毛木通
- 黄山鳞毛蕨根
- 狗哇花
- 五加皮
- 黄花蔷薇
- 锦地罗
- 井边茜
- 八仙过海
- 川木通
- 桂木
- 獐骨
- 水苦荬根
- 核子木
- 柳白皮
- 三加
- 毛桐
- 狗牙贝
- 鸡油菌
- 条参
- 辫子草根
- 椬梧
- 亚罗椿
- 光梗丝石竹
- 复叶披麻草根
- 野木瓜果
- 伊贝母
- 大叶千里光
- 雪上一枝蒿
- 牡蛎
- 蒙自水芹
- 乔木刺桐
- 小鸦葱
- 天南星
- 篱天剑
- 红丹参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花叶竹芋
- 复叶葡萄叶
- 大膜盖蕨
- 雁来红
- 马桑
- 黄水芋
- 荠苨
- 麻油
- 小飞扬草
- 葛藟汁
- 小金钱草
- 罗锅底
- 大叶青木香
- 大叶铁包金
- 土香榧
- 莨菪
- 盐蛇
- 芒萁
- 蟑螂
- 盾叶薯蓣
- 大叶白纸扇
- 大头艾纳香
- 山柳菊
- 刺楸
- 红缘层孔菌
- 野鹅脚板
- 红芋
- 白毛草
- 凫羽
- 黄紫堇
- 大浮萍
- 密脉鹅掌柴
- 寒水石
- 黑乳菇
- 心叶野海棠
- 杠香藤
- 花生油
- 冬瓜子
- 广玉兰
- 扁蒲扇
- 羊乳
- 水案板
- 冰糖草
- 小果野葡萄藤
- 华罂粟
- 红树叶
- 杜仲藤叶
- 芦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