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油
《中华本草》:巴豆油
拼音注音
Bā Dòu Yóu
英文名
Croton Oil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.种仁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oton tiglium L.采收和储藏:取巴豆种仁,研烂,压取油。
原形态
巴豆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10m。幼枝绿色,被稀疏星状毛,老枝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6cm;托叶线形,长2-4mm,早落;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,长5-15cm,宽2.5-8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,叶缘有疏浅锯齿,齿尖常具小腺体,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,后变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,干时呈淡黄色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5-14cm,有时达观20cm,上部着生雄花,下部着生雌花,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;苞片钻状,长约2mm;雄花花梗细而短,长3-4mm,有星状毛;雄花绿色,较小;花萼5深裂,先端疏生星状毛,裂片卵形,长约2mm;花瓣5,长圆形,与花萼几等大,反卷,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;雄蕊15-20,着生花盘边缘,花丝上部被柔毛,花药干时呈黑色;花盘盘状,边缘有浅缺刻;无退化子房;雌花花梗较粗,长2-3mm;花萼5深裂,裂片长圆形,外被星状毛,长约2.5mm;无花瓣;子房倒卵形,密被粗短的星状毛,3室,每室1胚珠,花柱3,每个2深裂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,有3钝角,长约2cm,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,种子3颗,长卵形,背面稍凸,淡黄褐色,长约是1cm,宽6-7mm。花期3-10月,果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、丘陵地,房屋附近常见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萤光。有辛灼的香气。
性味
辛;热;有毒
归经
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通关开窍;峻下寒积。主厥证;喉痹;寒积腹痛
用法用量
外用:纸包巴豆压取油作胝捻搐鼻;或点燃巴豆油纸后吹灭,以油烟熏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治中风痰厥,气厥,中恶,喉痹;一切急病,咽喉不通,牙关紧闭,以研烂巴豆绵纸包,压取油作拈,点灯吹灭,熏鼻中,或用热烟刺入喉内,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。又舌上无故出血,以熏舌之上下,自止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作强烈的泻下剂用。
临床应用
《化学实验新本草》:巴豆油,为重性泻药,在泻剂中为上品。如肚腹胀等,服后即时大泻而安,若泻太过,可食粥水、牛乳、大麦水等以止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巴豆油
拼音注音
Bā Dòu Yóu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。植物形态详"巴豆"条。
形状
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萤光。有辛灼的香气。
性味
辛,热,有毒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治中风痰厥,气厥,中恶。喉痹;一切急病,咽喉不通,牙关紧闭,以研烂巴豆绵纸包,压取油作拈,点灯吹灭,熏鼻中,或用热烟刺入喉内,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。又舌上无故出血,以熏舌之上下,自止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作强烈的泻下剂用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老鸦柿
- 海雹菜
- 羊肚菌
- 五香血藤
- 蝴蝶树
- 杜松
- 矩叶酸藤果
- 地涩涩
- 车前子
- 竹节参
- 红背马蓝
- 路旁菊
- 长距鸟足兰
- 小木通
- 芦子兰
- 长柄秋海棠
- 水鬼蕉
- 荭草
- 香草仔
- 茶油粑
- 红靛
- 旱芹
- 渐尖毛蕨
- 多穗石柯茎
- 美商陆子
- 山香圆
- 牛耳枫根
- 珊瑚
- 鹿角胶
- 驴蹄
- 丁蛎
- 大独叶草
- 金腰箭
- 金钮扣
- 崖姜
- 佛甲草
- 瓜子藤
- 秀丽槭
- 琼枝
- 牡蒿
- 痰药
- 竹兰草
- 干蟾
- 石龙子
- 三花枪刀药根
- 鳞瓦韦
- 向日葵子
- 石鲫
- 红子仔
- 糖橘红
- 落地小金钱
- 车桑仔
- 马牙半支
- 玳瑁
- 对马耳蕨根
- 赤石脂
- 榛蘑
- 蝴蝶藤
- 南天仙子
- 白残花
- 重唇鱼
- 香排草
- 枣树根
- 牛髓
- 三叶乌蔹莓
- 小一支箭
- 蕺叶秋海棠
- 金刚藤头
- 止血扇菇
- 金乌贼(海螵蛸)
- 锦香草
- 小羊桃
- 水苋菜
- 四方木皮
- 东北鼢鼠
- 绣线菊根
- 东方蝾螈
- 滇瑞香
- 蟾蜍
- 桃耳七
- 枸橘刺
- 豆黄
- 白线薯
- 糙叶千里光
- 灵砂
- 大黄
- 石米
- 拦路虎
- 紫弹树叶
- 大避债蛾
- 金毛七
- 刺楸
- 牛靥
- 霞天曲
- 乌桕
- 铜罗汉
- 罗望子叶黄檀
- 杨梅根
- 波缘假瘤蕨
- 蜥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