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油
《中华本草》:巴豆油
拼音注音
Bā Dòu Yóu
英文名
Croton Oil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.种仁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oton tiglium L.采收和储藏:取巴豆种仁,研烂,压取油。
原形态
巴豆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10m。幼枝绿色,被稀疏星状毛,老枝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6cm;托叶线形,长2-4mm,早落;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,长5-15cm,宽2.5-8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,叶缘有疏浅锯齿,齿尖常具小腺体,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,后变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,干时呈淡黄色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5-14cm,有时达观20cm,上部着生雄花,下部着生雌花,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;苞片钻状,长约2mm;雄花花梗细而短,长3-4mm,有星状毛;雄花绿色,较小;花萼5深裂,先端疏生星状毛,裂片卵形,长约2mm;花瓣5,长圆形,与花萼几等大,反卷,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;雄蕊15-20,着生花盘边缘,花丝上部被柔毛,花药干时呈黑色;花盘盘状,边缘有浅缺刻;无退化子房;雌花花梗较粗,长2-3mm;花萼5深裂,裂片长圆形,外被星状毛,长约2.5mm;无花瓣;子房倒卵形,密被粗短的星状毛,3室,每室1胚珠,花柱3,每个2深裂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,有3钝角,长约2cm,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,种子3颗,长卵形,背面稍凸,淡黄褐色,长约是1cm,宽6-7mm。花期3-10月,果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、丘陵地,房屋附近常见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萤光。有辛灼的香气。
性味
辛;热;有毒
归经
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通关开窍;峻下寒积。主厥证;喉痹;寒积腹痛
用法用量
外用:纸包巴豆压取油作胝捻搐鼻;或点燃巴豆油纸后吹灭,以油烟熏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治中风痰厥,气厥,中恶,喉痹;一切急病,咽喉不通,牙关紧闭,以研烂巴豆绵纸包,压取油作拈,点灯吹灭,熏鼻中,或用热烟刺入喉内,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。又舌上无故出血,以熏舌之上下,自止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作强烈的泻下剂用。
临床应用
《化学实验新本草》:巴豆油,为重性泻药,在泻剂中为上品。如肚腹胀等,服后即时大泻而安,若泻太过,可食粥水、牛乳、大麦水等以止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巴豆油
拼音注音
Bā Dòu Yóu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。植物形态详"巴豆"条。
形状
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萤光。有辛灼的香气。
性味
辛,热,有毒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治中风痰厥,气厥,中恶。喉痹;一切急病,咽喉不通,牙关紧闭,以研烂巴豆绵纸包,压取油作拈,点灯吹灭,熏鼻中,或用热烟刺入喉内,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。又舌上无故出血,以熏舌之上下,自止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作强烈的泻下剂用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膝茎叶
- 甘肃棘豆
- 风气草
- 芙蓉菊根
- 糯米
- 苦豆子
- 牛蹄
- 翻背白草
- 防风叶
- 牛皮草
- 腐巴
- 八角枫叶
- 牛耳枫子
- 蜂药
- 白石英
- 草血竭
- 菥蓂
- 乌骨麻
- 芙蓉花
- 鸟不宿
- 牛鼻
- 防已
- 牛肋巴
- 牛舌草
- 赤车
- 口蘑
- 牛毛七
- 风化硝
- 水枇杷
- 粉团花
- 牛西西叶
- 牛肉
- 牛心补
- 盐肤木皮
- 桂木根
- 牛耳大黄叶
- 野葱
- 单根木
- 紫背金盘草
- 繁缕
- 釜脐墨
- 牛蒡子
- 牛肠
- 雪上一枝蒿
- 川桂皮
- 牛戳口
- 牛轭草
- 牛奶浆根
- 肥猪苗
- 拿虎
- 猕猴肉
- 硇砂
- 闹羊花
- 蒙自虎耳草
- 香港四照花
- 翻白草
- 牛皮
- 鸭公青
- 锈毛白枪杆
- 扛板归根
- 牛耳枫枝叶
- 猬胆
- 风藤草
- 大蛇药
- 黄花独蒜
- 桑椹酒
- 牛蒡
- 牛筋
- 蜂窝草
- 腐婢
- 蜂乳
- 女娄菜
- 风车藤
- 红毛蛇
- 沙糖木
- 蜂毒
- 飞来鹤
- 牛扁
- 牛巴嘴
- 落葵子
- 粘毛鼠尾草果
- 台湾厚壳树
- 水苏根
- 砂漏芦根
- 风寒草
- 药芹菜根
- 白八角莲
- 牡丹三七
- 毛足铁线蕨
- 地精草
- 乌药子
- 土蜂子
- 糯芋
- 牛肝
- 水苏
- 翻白叶
- 肥肉草
- 覆盆子叶
- 益智仁
- 华凤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