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红菇
《中华本草》:黑红菇
拼音注音
Hēi Hónɡ Gū
别名
稀褶红菇、大黑菇、黑蘑菇、稀褶黑菇、猪仔菇、火炭菌、火炭菰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菇科真菌黑红菇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ssula nigricans (Bull.) Fr.[Agaricus ningricans Bul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去掉泥土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宽6-15cm。平展而中凹。初污白色,后变为暗褐色。最后呈炭黑色。菌肉灰白色,受伤后先变红,后变黑。菌褶白色,后变黑色,褶片厚而稀疏。褶间时有横脉。菌柄短圆柱形,长4-8cm,粗2-3cm,多实心。孢子无色,(7-9)μm×(6-7)μm,近球形,有小疣和脊突,结联成不规则网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阔叶林地,夏、秋季单生或群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,中部下凹。直径6-15cm,棕灰色或暗灰色,边缘光滑。菌肉灰白色、红色或黑色。菌褶较疏,长短不一,类白色、灰红色或黑色,褶间时有横脉。菌柄粗短,圆柱形,长4-6cm,直径2-2.8cm,色同菌盖。气微,味淡;有毒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含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5,7-麦角甾二烯-3β-醇(ergosta-5,7-dien-3β-ol)。
药理作用
黑红菇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为60%。
性味
辛;微咸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寒湿;舒筋活络。主风寒湿痹;腰腿疼痛;关节痛;手足麻木;四肢抽搐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红菇
别名
稀褶黑菇、大黑菇、黑蘑菇、蘑菇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黑红菇Russula nigricans (Bull.) Fr.,以子实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阔叶林内地上。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、湖南、云南。
性味
微咸,温。
功能主治
追风,散寒,舒筋,活络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面防己
- 黑龙串筋
- 金钱木根
- 黄蜀葵花
- 黄连花
- 黄颡鱼涎
- 黑塔子根
- 黑种草子
- 黑风散
- 五托莲
- 黑龙丝
- 黄颡鱼颊骨
- 黑乳菇
- 黑塔子
- 黑沙蒿
- 黑细辛
- 黑汉条
- 黑珠芽薯蓣
- 黑皮根
- 黑老虎
- 黑葡萄液汁
- 藏茄
- 广石豆兰
- 黄蜀葵茎
- 黄锁梅叶
- 黄颔蛇
- 黑头草
- 垂丝卫矛
- 黑萼棘豆
- 黑骨头
- 香根芹根
- 黄蜀葵子
- 黄鼬
- 黑水鸡
- 黑沙蒿子
- 蛇胆
- 黄香薷
- 黑升麻
- 黑及草
- 黑壳楠
- 黑大豆
- 地绵绵
- 大鱼鳔花
- 黑心姜
- 黑蒴
- 黑血藤
- 黄零陵香
- 黑果小檗
- 黑点草
- 黑色鳞毛蕨根
- 黑骨走马
- 黄鹌菜
- 黑大豆皮
- 黑色鳞毛蕨
- 龙眼梳
- 蜗牛
- 黄龙藤
- 黄龙藤叶
- 黑沙蒿根
- 黑牵牛
- 黑皮跌打
- 黑穗石蕊
- 黑蚂蚁
- 黑风散根
- 黄颔蛇骨
- 黑大艽
- 黑心解
- 黄颔蛇头
- 黑腺珍珠菜
- 黄金线
- 黄颡鱼
- 黄麻
- 黑石耳
- 黑蒿
- 黑鳞大耳蕨
- 无花果
- 相思子
- 黄连
- 黄锁梅
- 黄锁梅根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黑虎耳草
- 玉米轴
- 黄鳝藤根
- 黑鸫
- 黄麻根
- 黄麻梗虫
- 黑根药
- 黑骨蕨
- 赤车使者根
- 黄金菊根
- 黑芝
- 黄麻叶
- 黑心蕨
- 黑参
- 黑香柴
- 黄鼠肉
- 白头翁
- 角翅卫矛果
- 黄鲴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