瓣蕊唐松草
《中华本草》:瓣蕊唐松草
拼音注音
Bàn Ruǐ Tánɡ Sōnɡ Cǎo
别名
唐松草、马尾黄连
英文名
Root of Petalformed Meadowrue
出处
出自《河北中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alictrum petaloideum L.[T.Petaloideum L.var.latifoliolatum Kitag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及泥土,切段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瓣蕊唐松草,多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全株无毛。茎直立,上部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长达10cm,基都有鞘;叶为三至四回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;小叶草质,倒卵形、菱形或肾壮圆形,长3-12mm,宽2-15mm,先端钝,基部圆楔形或楔形,3浅裂或3深裂,裂片全缘,网脉不明显;小叶柄长5-7mm。复单歧聚伞花序伞房状;花两性,花梗长0.5-3cm;萼片4,花瓣状,卵形,长3-5mm,白色,早落;花瓣无;雄蕊多数,长5-12mm,花丝上部比花药宽,基部狭窄,花药狭长圆形,长0.7-1.5mm,先端钝;心皮4-13,无柄,花柱短,柱头生于腹面。瘦果卵形,长4-6mm,有8条纵助,无柄,宿存花柱长约1mm。花期6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3000m的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根茎极短。须根较稀疏,长3-5cm,直径1-1.2mm;表面褐色,具数条细纵棱;质脆,易折断。[br]气微,味稍甜,嚼之粘牙。[br]2.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多角形。表皮破碎,具根毛。皮层狭窄,细胞壁非木化增厚;内皮层明显,母细胞切向分隔成5-10个子细胞。中柱鞘细胞壁常破碎。初生木质部三原型;木质部束间及中央无纤维束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小檗碱(berberine),隐品碱(crytoPine),药根碱(jatrorrihizine)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归肝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;燥湿;解毒。主主治湿热泻痢;黄疸;肺热咳嗽;目赤肿痛;痈肿疮疖;渗出性皮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,或鲜品捣敷。
注意
虚寒证慎服。
复方
①治红自痢疾:马尾黄连三钱,马齿苑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②治痈肿疮疖:马尾黄连三钱,蒲公英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②治渗出性皮炎(浸淫疮):瓣蕊唐松草焙干研末,取适量,撒布患处;或与松花粉各等分同用。如檄后患处干燥起裂,可用香油调敷。(《河北中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河北中药手册》:治渗出性皮炎。2.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解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瓣蕊唐松草
拼音注音
Bàn Ruǐ Tánɡ Sōnɡ Cǎo
别名
花唐松草、马尾黄连、肾叶唐松草(《河北中药手册》)
出处
《河北中药手册》
来源
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。秋季采挖,去净泥土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无毛。茎高20~50厘米,分枝。3~4回3出复叶;小叶倒卵形、近圆形或菱形,长3~12毫米,宽2~25毫米,3浅裂至3深裂,裂片卵形或倒卵形,全缘,脉平或微隆起;上面绿色,下面微带粉白色,有短柄。复单歧聚伞花序伞房状;花梗长0.5~2.8厘米;花直径1~2厘米;萼片4,白色,卵形,长3~5毫米,早落;无花瓣;雄蕊多数,长5~12毫米,花丝倒披针形,比花药宽;心皮4~13,花柱短,柱头狭椭圆形。瘦果卵形,长4~6毫米,纵肋明显,宿存花柱直,长约1毫米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灌丛和林缘草地中,分布四川、青海、甘肃、陕西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和东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少量小檗碱。
性味
《河北中药手册》:"性寒,味苦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赤白痢疾,痈肿疮疖,浸淫疮。
①《河北中药手册》:"治渗出性皮炎。"
②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复方
①治红白痢疾:马尾黄连三钱,马齿苋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
②治痈肿疮疖:马尾黄连三钱,蒲公英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
③治渗出性皮炎(浸淫疮):瓣蕊唐松草焙干研末,取适量,撒布患处;或与松花粉各等分同用。如撒后患处于燥起裂,可用香油调敷。(《河北中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瓢瓜
- 苏木蓝
- 醋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山牡丹
- 麻柳树根
- 车桑仔叶
- 羊屎果树皮
- 酸模叶橐吾
- 假辣蓼
- 蜂乳
- 檰芽
- 满天星
- 橘皮
- 大叶熊巴掌
- 合萌
- 假蒟子
- 山白果根
- 光杆琼
- 猪肚木
- 蛤蟆草
- 麻楝
- 柱果木榄叶
- 通城虎
- 蜈蚣藤
- 芭蕉子
- 南赤瓟
- 细齿叶柃
- 红果楠
- 山合香
- 大飞扬草
- 鸭公藤
- 羽叶山蚂蝗
- 刺齿凤尾蕨
- 雀麦米
- 牛心果
- 牛角(角思)
- 土玉桂
- 石松子
- 断血流
- 泥炭藓
- 小飞蓬
- 鹧鸪脂
- 巴戟天
- 剑叶耳草
- 草血竭
- 野棉花
- 假大薯
- 贯众
- 山李子
- 牡荆叶
- 万寿菊花
- 海红豆
- 皱叶变豆菜
- 三尖杉根
- 山檨叶泡花树
- 翼核果
- 羖羊角
- 胡燕卵
- 九头青
- 矮脚苦蒿
- 老鼠瓜
- 石蔓藤
- 含羞草根
- 楤叶悬钩子
- 开口箭
- 孩儿草
- 锥螺厣
- 臭梧桐子
- 柚花
- 法罗海
- 痰药
- 四轮香
- 催乳藤
- 叶子花
- 蜘蛛网
- 大黄茎
- 三棱草
- 漆树根
- 草地早熟禾
- 水葫芦苗
- 摇钱树
- 金丝桃果实
- 籼米
- 海金沙
- 大狗尾草
- 锈叶野牡丹
- 虻虫
- 桑白皮
- 熊筋
- 云南希草
- 水红花子
- 芸香
- 川楝子
- 喜树叶
- 莱菔子
- 里白
- 广藤根
- 两面针
- 丁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