鳖肉
《中华本草》:鳖肉
拼音注音
Biē Ròu
英文名
Soft-shelled Turtle as food, fresh-water turtle as food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《纲目》:鳖性畏葱及桑灰,凡食鳖者,宜取沙河小鳖,斩头去血,以桑灰汤煮熟,去骨、甲,换水再煮,入葱、酱作羹食乃良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鳖科动物中华鳖或山瑞鳖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rionyx sinensis (Wiegmann) 2.Trionyx steindachneri Siebenrock采收和储藏:捕捉杀死后,取其肉,鲜用或冷藏。
原形态
1.中华鳖,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,成体全长约30-40cm。头尖,吻长,形成吻突呈短管状;鼻孔位于吻突前端,上下颌缘覆有角质硬鞘,无齿,眼小;瞳孔圆表,鼓膜不明显,颈部可长达70mm以上,颈基部无颗粒状疣,头、颈可完全缩入甲内。背腹甲均无角质板而被有革质软皮,边缘具柔软的较厚的结缔组织,谷称裙边。背面皮肤有突起小疣,成纵行棱起,背部中央稍凸起,椎板8对,肋板8对,无臀板,边缘无缘板相连。背部骨片没有完全骨质化,肋骨与肋板愈合,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侧。四肢较扁平,前肢5指;内侧三指有外露的爪;外侧二指的爪全被皮肤包裹而不外露,后肢趾爪生长情况亦同,指、趾间具蹼而发达。雄性体较扁而尾较长,末端露出于裙边;雌性尾粗短,不露出裙边。泄殖肛孔纵裂。头颈部上面橄榄绿色,下面黄色,下颌至喉部有黄色斑纹,两眼前后有黑纹,眼后头顶部有10余个黑点。体背橄榄绿色或黑棕色,具黑斑,腹部肉黄色,两侧裙边处有绿色大斑纹,近尾部有两团豌豆大的绿色斑纹。前肢上面橄榄绿色;下面淡黄色,后肢上面色较浅。尾部正中为橄榄绿色,余皆为淡黄色。2.山瑞鳖,体近圆形,当体重9kg时,长、宽达36cm×21cm,体重大者可达20kg。体背隆起,皮肤粗糙,体背、边缘、颈基部、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质喜钉状突起;体后部的鼓钉更大而密。边缘内质裙边甚为肥厚。四肢粗壮,侧扁。尾短,略呈扁圆锥形,基部宽,末端尖。体灰黑色、墨绿色、紫黑色或黑青莲色。头、四肢乌黑色或墨绿色。腹面乌黑色带紫,具深色斑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于湖泊、河流、池塘及水库等水域。2.生活在山区的河流、溪、潭中。资源分布:1.除新疆、宁夏、青海、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,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。2.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呈大小不等的块状,呈肉红色。质地柔软,有腥味。
化学成分
食部100g含水分80g,蛋白质16.5g,脂肪1.Og,碳水化物1.6g,灰分0.9g;钙107mg,磷135mg,铁1.4mg,硫胺素0.62mg,核黄素0.37mg,尼克酸3.7mg。又每100克含维生素A13国际单位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鉴别
理化鉴别(1)取本品鲜肉10g,切碎捣烂,加水适量,加热煮沸20min,放冷,滤过。取滤液1ml,加茚三酮试液3滴,摇匀,加热煮沸3min,即显蓝紫色,放冷颜色加深。[br](2)薄层角谱,取本品鲜肉10g,切碎捣烂,加85%乙醇40ml,加热回流30min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50%乙醇2ml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氨基乙磺酸对照品,加50%乙醇溶解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-CMC薄层板上,以正丙醇-水(15:5)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茚三酮试液,在105℃烘5min。供试吕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微紫红色斑点。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滋阴补肾;清退虚热。主虚劳赢瘦;骨蒸痨热;久疟;久痢;崩漏;带下;症 瘕;瘰疬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250-500g;或入丸剂。
注意
脾胃阳虚及孕妇慎服。
复方
①治骨蒸劳嗽:团鱼二个,贝母、前胡、知母、杏仁、柴胡各等分。上药与鱼同煮熟,取鱼连汁食之。将药焙干为末,用骨更煮汁一盏,和药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黄芪六一场,空心送下。病既安,仍服黄茂六一场调理。(《妇人良方》切鱼丸)②治心腹坚:蚕矢一石,桑柴烧灰,以水淋之五度,取生鳖长一尺者,纳中煮之烂熟,去骨,细擘,锉,更煎令可丸,丸如梧子大。一服七丸,日三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③治寒湿脚气,疼不可忍:团鱼二个,水二斗,煮一斗,去鱼职汁,加苍耳、苍术、寻风藤各半斤,煎至七升,去渣,以盆盛熏蒸,待温浸洗。(《乾坤生意》)④治久疟不愈:团鱼一个,去肝、肠,用猪油炖,入盐少许服。(《贵州中医验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伤中益气,补不足。2.《千金·食治》:疗脚气。3. 盂诜:主妇人漏下赢瘦。4.《本草拾遗》:主热气湿痹,腹中激热。五味煮食之,当微泄。5.《日华子本草》:益气调中,妇人带久,治血瘕腰痛。6.《本草图经》:补虚,去血热。7.《日用本草》:补劳伤,壮阳气,大补阴之不足。8.《纲目》:作食,治久痢;作丸服,治虚劳,痃癖,脚气。9.《本草备要》:凉血补阴,亦治疟、痢。10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滋肝肾之阴,清虚劳之热,主脱肛,崩带,瘰疬,症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鳖肉
拼音注音
Biē Ròu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肉。
化学成分
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,蛋白质16.5克,脂肪1.0克,碳水化物1.6克,灰分0.9克;钙107毫克,磷135毫克,铁1.4毫克,硫胺素0.62毫克,核黄素0.37毫克,尼克酸3.7毫克。又每100克含维生素A13国际单位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
③《本草图经》:"性冷。"
归经
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。"
功能主治
滋阴凉血。治骨蒸劳热,久疟,久痢,崩漏带下,瘰疬。
①《别录》:"主伤中益气,补不足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疗脚气。"
③孟诜:"主妇人漏下羸瘦。"
④《本草拾遗》:"主热气湿痹,腹中激热。五味煮食之。当微泄。"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益气调中,妇人带下,治血瘕腰痛。"
⑥《本草图经》:"补虚,去血热。"
⑦《日用本草》:"补劳伤,壮阳气,大补阴之不足。"
⑧《纲目》:"作臛食,治久痢;作丸服,治虚劳,痃癖,脚气。"
⑨《本草备要》:"凉血补阴,亦治疟、痢。"
⑩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滋肝肾之阴,清虚劳之热。主脱肛,崩带,瘰疬,癥瘕。"
用法用量
煮食或入丸剂。
注意
脾胃阳虚及孕妇忌服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"与矾石相反。"
②《本草备要》:"忌苋菜、鸡子。"
③《本草从新》:"脾虚者大忌。"
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孕妇及中虚寒湿内盛,时邪未净者切忌之。"
复方
①治骨蒸劳嗽:团鱼二个,贝母、前胡、知母、杏仁、柴胡各等分。上药与鱼同煮熟,取鱼连汁食之。将药焙干为末,用骨更煮汁一盏,和药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黄芪六一汤,空心送下。病既安,仍服黄芪六一汤调理。(《妇人良方》团鱼丸)
②治心腹坚症:蚕矢一石,桑柴烧灰,以水淋之五度,取生鳖长一尺者,纳中煮之烂熟,去骨,细擘,锉,更煎令可丸,丸如梧子大。一服七丸,日三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③治寒湿脚气,疼不可忍:团鱼二个,水二斗,煮一斗,去鱼取汁,加苍耳、苍术、寻风藤各半斤,煎至七升,去渣,以盆盛熏蒸,待温浸洗。(《乾坤生意》)
④治久疟不愈:团鱼一个,去肝、肠,用猪油炖,入盐少许服。(《贵州中医验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鸢根
- 芭蕉子
- 鹅观草
- 錾菜
- 雀麦
- 鹅毛
- 鼋膏
- 鲃鱼
- 鸭肫衣
- 鮧鱼
- 鹰爪枫
- 七星鱼
- 鱼狗
- 酸角
- 鹅骨梢
- 苦地丁
- 苦甘草
- 青鳞鱼
- 鱼藤
- 铅
- 雅丽千金藤
- 苦地胆根
- 苦楝皮
- 背花疮
- 豹药藤
- 鸭头
- 土桂皮
- 青藏虎耳草
- 芭茅果
- 栲栗果壳
- 青钱柳
- 鸢尾
- 鸲鹆
- 芭蕉根
- 青药
- 预知子
- 蚱蜢
- 苦连翘
- 雁脂
- 驳骨草
- 雉尾
- 鱼肝油
- 蓖麻油
- 青丝线
- 瑞香
- 败酱草
- 空心莲子草
- 麝香
- 酸浆菜
- 青蟹
- 蛇头草
- 鸭嘴癀
- 鼠脂
- 蚌泪
- 鸦椿卫矛
- 赛番红花
- 酸模
- 蛇蜕
- 青溪鳞毛蕨
- 青蛙
- 青羊胆
- 鼻血雷
- 苦楝菌
- 逼血雷
- 酸猴儿
- 苎麻皮
- 蜀葵
- 鞭叶铁线蕨
- 苦荬菜
- 青桐翠木
- 二郎剑
- 蝙蝠葛根
- (鱼彭)鱼脑
- 空心柳
- 假地豆
- 酸模叶橐吾
- 酸浆
- 薄叶卷柏
- 水银
- 鹅管石
- 小盘木
- 刺郎果
- 鲥鱼
- 鲥鱼鳞
- 蝙蝠草
- 骆驼蹄瓣
- 岩葱
- 海带
- 米碎木皮
- 葫芦巴
- 猕猴肉
- 毛黐头婆
- 辣椒叶
- 山蒟
- 小人参
- 庵摩勒
- 兔脑
- 苦豆根
- 岩蜈蚣
- 胡桃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