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涎
《中华本草》:鸭涎
拼音注音
Yā Xián
英文名
Duck sali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口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as domestica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以生姜少许,塞入鸭口中,将其倒悬,即有口涎流出,收集鲜用。
原形态
家鸭,家禽。嘴长而扁平,颈长,体扁。翅小,覆翼羽大。用面如舟底。尾短,公鸭尾有卷羽4枚。羽毛甚密,色有全白、栗壳、黑褐等不同。公鸭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,且叫声嘶哑。脚矮,前3趾有蹼,后1趾略小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鸭喜合群,胆怯。无飞翔力,善游泳。主食谷类、蔬菜、鱼虫等。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饲养,定型的3个类型为北京鸭、金定鸭(卵用麻鸭)、高脚鸭(卵肉兼用型)。
性味
味淡;性平
归经
肝;胆经
功能主治
异物哽喉。主异物哽喉;小儿阴囊被蚯蚓咬伤肿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含漱或涂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海上方》:治小儿厔风,头及四肢皆往后,以鸭涎滴之。又治蚯吲吹小 儿阴肿,取雄鸭涎抹之。2.《食物本草会纂》:谷芒刺喉,饮鸭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鸭涎
拼音注音
Yā Xiá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唾涎。以生姜少许,塞鸭口中,将鸭倒悬,其涎即下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白鸭肉"条。
功能主治
①《海上方》:"治小儿痓风,头及四肢皆往后,以鸭涎滴之。又治蚯蚓吹小儿阴肿,取雄鸭涎抹之。"
②《食物本草会纂》:"谷芒刺喉,饮鸭涎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鱼串草
- 貒肉
- 观音竹
- 黄花紫丹参
- 猪毛蕨
- 楹树
- 芦竹
- 山竹子
- 掌裂秋海棠
- 矩形叶鼠刺
- 菊花根
- 狗血
- 鸡爪枝皮
- 毛木耳
- 长松
- 百味参
- 西南小阴地蕨
- 钩苞大丁草
- 白鹤灵芝
- 暗紫贝母
- 血沟丹
- 藁本
- 皱巴坚螺
- 西番莲
- 獐髓
- 葛菌
- 坠桃草
- 骨碎补毛
- 苦荬菜
- 血叶兰
- 粗榧枝叶
- 高原鸢尾子
- 贵州远志
- 鸡骨菜
- 跳皮树
- 犀牛皮
- 钩栲
- 紫云英
- 杜鹃兰
- 云母
- 云南双盾木
- 杏仁防风
- 南烛叶
- 皂角菌
- 粽巴叶
- 仰天钟
- 鸡公柴果
- 锅粑
- 虎牙
- 金刚散
- 密叶天胡荽
- 鹿筋
- 白云瓜梗
- 生姜汁
- 大叶树萝卜
- 松根
- 浙江七叶树
- 草藤乌
- 短腺小米草
- 玉叶金花
- 枳茹
- 云南美登木
- 沙糖根
- 黄山药
- 掌叶榕
- 羊脂
- 野葱
- 钓鱼竿
- 五脉绿绒蒿花
- 胃寒草
- 毛木通
- 吉祥草
- 三匹箭
- 熟地黄
- 野枇杷
- 乌奴龙胆
- 小草乌
- 蜂胶
- 阴地蕨
- 八角莲
- 过岗龙
- 白石榴根
- 杉木油
- 金丝藤
- 假酸浆花
- 密穗砖子苗
- 藏羚角
- 滇杠柳
- 黄多孔菌
- 核桃青龙皮
- 天花粉
- 紫红鞭
- 红雪柳
- 黄唇鱼心
- 野山楂
- 旱冬瓜
- 砂仁壳
- 长柄赤车
- 狼麻
- 老枪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