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竹
《中华本草》:观音竹
拼音注音
Guān Yīn Zhú
别名
蛇儿参、水麦冬、骑马参、龙爪参、双肾草、走肾草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谓:“现音竹,饶州山坡有之,以千层喜。春时短叶中抽细葶,发小叶,梢开绿花,长柄如石斛。一瓣长圆如小指甲,向上翘如首,下有三细尖瓣,下垂如足;复有一长瓣,弯曲如尾。白心点点,颇似青蛙翻肚。茎花齐发,长六七寸,殊状罕俪。”与图对照,此观音竹实为本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舌唇兰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tanthera japonica(Thunb.)Lindl. [Orchis japonic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舌唇兰,陆生植物,高50-60cm,具粗厚的纤维根。茎直立,无毛,具3-6枚叶。下部叶椭圆形或长圆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抱茎,无毛,最大的叶长达16cm,宽达5cm,上部的叶渐成苞片状,浙尖。总状花序长10-15cm,具10-20余朵花;花苞片狭披针形,绿色,常稍长于子房;花大,初为白色,后变为淡黄色;中萼片卵形,兜状,急尖,长7mm,侧萼片反折,斜卵形,急尖,和中萼片等长;花瓣条形,先端钝,稍短于中萼片,唇瓣条形,不分裂,肉质,长可达2cm;距丝状,比子房长,达6cm,弧曲;子房细圆柱状,无毛。花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3500m的密林下草丛中、草坡上或沟谷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补气润肺;化痰止咳;解毒。主病后虚弱;肺热咳嗽;痰喘气壅;白带;虚火牙痛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茅根
- 臭草
- 石蔓藤
- 刺蓼
- 雷公藤
- 黄海葵
- 番泻叶
- 豹骨
- 刺瓜米草
- 东方乌毛蕨叶
- 羊奶果
- 山鸡蛋
- 万年青根
- 鼬瓣花根
- 萝芒树皮
- 钻秆虫
- 盒子草
- 黄花菜子
- 皱叶变豆菜
- 白栎蔀
- 落花生枝叶
- 麻栎
- 凌霄
- 水蓑衣
- 红花木莲
- 油散木
- 楮实子
- 地丁
- 异野芝麻
- 山黄皮
- 太白花
- 黄蜀葵
- 漏斗苣苔
- 金匙叶草
- 满山白
- 磨盘草子
- 青鱼胆草
- 紫花鱼灯草
- 锦地罗
- 草贝母
- 了哥利
- 昙花茎
- 桑白皮
- 刺苞南蛇藤
- 小红苏
- 白叶火草
- 紫茉莉
- 台湾牛奶菜
- 番荔枝叶
- 东北红豆杉
- 昙花
- 托盘
- 番荔枝根
- 树地瓜根
- 碎兰花根
- 倒爪草
- 乌鸦肉
- 扶芳藤
- 眼睛草
- 土百部
- 楮茎
- 水松皮
- 对叶油麻叶
- 蜂蝇
- 接骨树
- 麂肉
- 土连翘
- 玉米轴
- 绿叶五味子
- 桉油
- 山枇杷叶
- 牛角七
- 五除叶
- 臭黄荆叶
- 詹糖香
- 水芹
- 盐肤子
- 白花蛇头
- 破骨风
- 枪乌贼
- 地八角
- 接骨草
- 虎骨
- 野梨枝叶
- 小茴香
- 烟胶
- 冬菇
- 鸦跖花
- 冰球子
- 鹅管石
- 兔毛蒿
- 繸瓣珍珠菜
- 金钱苦叶草
- 九倒生
- 毛草龙根
- 轮叶铃子香
- 葛谷
- 落地生根
- 凤尾蕉花
- 园金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