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竹
《中华本草》:观音竹
拼音注音
Guān Yīn Zhú
别名
蛇儿参、水麦冬、骑马参、龙爪参、双肾草、走肾草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谓:“现音竹,饶州山坡有之,以千层喜。春时短叶中抽细葶,发小叶,梢开绿花,长柄如石斛。一瓣长圆如小指甲,向上翘如首,下有三细尖瓣,下垂如足;复有一长瓣,弯曲如尾。白心点点,颇似青蛙翻肚。茎花齐发,长六七寸,殊状罕俪。”与图对照,此观音竹实为本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舌唇兰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tanthera japonica(Thunb.)Lindl. [Orchis japonic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舌唇兰,陆生植物,高50-60cm,具粗厚的纤维根。茎直立,无毛,具3-6枚叶。下部叶椭圆形或长圆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抱茎,无毛,最大的叶长达16cm,宽达5cm,上部的叶渐成苞片状,浙尖。总状花序长10-15cm,具10-20余朵花;花苞片狭披针形,绿色,常稍长于子房;花大,初为白色,后变为淡黄色;中萼片卵形,兜状,急尖,长7mm,侧萼片反折,斜卵形,急尖,和中萼片等长;花瓣条形,先端钝,稍短于中萼片,唇瓣条形,不分裂,肉质,长可达2cm;距丝状,比子房长,达6cm,弧曲;子房细圆柱状,无毛。花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3500m的密林下草丛中、草坡上或沟谷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补气润肺;化痰止咳;解毒。主病后虚弱;肺热咳嗽;痰喘气壅;白带;虚火牙痛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庵闾
- 绢毛菊
- 贴骨散
- 山野豌豆
- 黑海参
- 铁罗伞
- 栗树皮
- 翠雀花
- 米团花
- 断板龟
- 翅茎蜂斗草
- 苦荞头
- 无患树皮
- 栲栗果壳
- 胎生铁角蕨
- 黄海葵
- 松木皮
- 榔榆皮
- 大红袍
- 蓼大青叶
- 万丈深
- 枪乌贼
- 白子菜
- 驴蹄草
- 南天竹子
- 水飞蓟
- 母草
- 姜叶三七
- 文冠果
- 红川乌
- 苏铁根
- 罗汉果叶
- 大血藤
- 四大天王
- 辣蓼
- 大木通
- 莱菔子
- 牛蹄甲
- 蛇不见
- 华东木蓝
- 金丝梅
- 诃子核
- 漏斗瓶蕨
- 臭黄荆根
- 蜣螂
- 玉簪花
- 海金沙
- 青竹蛇
- 金樱花
- 青头雀
- 八目鳗
- 蝈蝈
- 山橘叶
- 渐尖毛蕨
- 黄珠子草
- 泡桐
- 铁棒锤茎叶
- 黄连花
- 小三棵针
- 蛇果黄堇
- 雷丸
- 宜昌荚蒾叶
- 蛇鲻
- 衣鱼
- 沼生水马齿
- 拐芹
- 十三年花
- 益母草
- 合萌
- 隔山撬
- 苍山冷杉
- 麒麟菜
- 槐花
- 苦木根
- 羊七莲
- 千里马
- 细叶卷柏
- 蜈蚣草根
- 牛抄藤
- 虎头兰
- 香石藤果
- 接骨仙桃
- 大过路黄
- 亮光菜
- 莲须
- 打箭菊
- 大茶根
- 石吊兰
- 软骨过山龙
- 鸡尾木
- 花杜仲藤
- 红药子
- 长前胡
- 青叶丹
- 胡颓子根
- 楮皮间白汁
- 刺茶美登木
- 水白蜡
- 岩泽兰
- 红辣槁树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