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子
《中华本草》:芭蕉子
拼音注音
Bā Jiāo Zǐ
英文名
Seed of Japanese Banana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a basjoo Sieb. Et Zucc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果实熟时采收,鲜用。
原形态
芭蕉,多年生丛生草本,高2.5-4m。叶柄粗壮,长达30cm;叶片长圆形,长2-3m,宽25-30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。花序顶和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-16朵,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cm,具5(3+2)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先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cm,具3-5棱,近无柄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黟 以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mm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资源分布: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。
性味
《食疗本草》:“子生食大寒;蒸熟暴之令口开,春取仁性寒。”
归经
肺;心;肾经
功能主治
止渴润肺;通血脉;填骨髓。主《食疗本草》:“(生食)止渴润肺,(蒸熟取仁)通血脉,填骨髓。”
用法用量
内服:生食或蒸熟取仁,适量。
注意
《食疗本草》:“子生食发冷病。”
各家论述
子生食,止渴润肺。蒸熟暴之令口开,春取仁,食之,通血脉,填骨髓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芭蕉子
拼音注音
Bā Jiāo Zǐ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种子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芭蕉根"条。
性味
子生食:大寒;仁:性寒。
功能主治
子生食,止渴润肺。蒸熟暴之令口开,春取仁,食之,通血脉,填骨髓。
注意
子生食发冷病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蚌粉
- 小齿锥花
- 麦角
- 蓖麻子
- 鸊鷉
- 大花卫矛
- 败火草
- 鳖头
- 鼻烟
- 连香树
- 薄荷油
- 蚌壳草
- 荜茇
- 鳖胆
- 薄雪草
- 落新妇根
- 遍地金
- 驳骨草
- 鸭脚板草
- 山乌桕
- 覆盆子
- 臭梧桐
- 菠萝皮
- 短腺小米草
- 菝葜
- 贝子
- 鳖肉
- 泡花子
- 网脉橐吾
- 水线草
- 败毒草
- 饭包草
- 七里明
- 山乌珠叶
- 破天菜
- 黄麻根
- 银花子
- 紫薇皮
- 鹬肉
- 菝葜叶
- 雪人参
- 柞树叶
- 三叶排草
- 黄山梅
- 黄泡果
- 黄寿丹
- 黄明胶
- 黄零陵香
- 黄栎
- 黄鳝藤
- 黄毛山牵牛
- 黄瓜叶
- 黄山药
- 黄连
- 黄鹌菜
- 黄背草
- 黄断肠草
- 黄三七
- 华南实蕨
- 黄缅桂
- 黄蘑菇
- 黄花母根
- 黄花鸢尾
- 黄花参
- 黄花独蒜
- 黄鲴鱼
- 黄龙须
- 黄波罗果
- 花点草
- 花红叶
- 黄楝树
- 黄河裸裂尻鱼
- 猴樟果
- 黄花母
- 桦菌芝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黄花远志
- 黄花补血草
- 花榈木
- 黄花夹竹桃叶
- 黄独零余子
- 黄藁本
- 化金丹
- 厚叶子树
- 花南星
- 核桃叶
- 黄草乌
- 红叶甘橿
- 华萝藦
- 厚壳树
- 猴樟
- 花姬蛙
- 滑背草鞋根
- 厚皮树
- 红叶藤
- 红雪柳
- 喉咙草
- 红鸡踢香
- 红绵藤
- 红升麻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