茜草茎
《*辞典》:茜草茎
拼音注音
Qiàn Cǎo Jīnɡ
别名
茜草藤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茎叶。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产四川、江苏、上海郊区及浙江等地。
形状
干燥茎呈枯绿色,茎的棱上有粗糙细毛刺。质脆易断,断面四方形。内心色白而松。茎节上轮生叶片,叶柄及叶背中肋上均有倒刺毛。叶多脱落。
本品在苏州、杭州、上海亦称为"过山龙"。
性味
①《履巉岩本草》:"凉,无毒。"
②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止血,行瘀。治吐血,血崩,跌打损伤,风痹,腰痛,痈毒,疔肿。
①《履巉岩本草》:"大能活血,治便血等疾。"
②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行血,治腰痛。"
③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"行血,活血。治痈毒,损伤。"
④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攻血,治气块。"
⑤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止血,和血,行血。治风痹,寒湿,黄疸。"
⑥《四川中药志》:"配成药洒,作打药、补药或调经药用。治风湿瘙痒、痒疮、粪毒发痒,煮水外冼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热症吐血,妇女血崩,经出色黑:茜草茎二两。熬水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趺打愈后,筋骨酸痛:干茜草头,每次八钱,合猪脚节炖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③治疔疽:茜草鲜嫩叶略加食盐,捣烂,敷疔疽疮头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晶花
- 千金子
- 马甲子根
- 黄果茄
- 秋葡萄
- 曲枝天冬
- 平贝母
- 黑乳菇
- 墨七
- 虻虫
- 凤眼果根
- 花叶狗牙七
- 番荔枝叶
- 千叶独活根
- 琼枝
- 秦皮
- 玫瑰花
- 虎杖香蕈
- 黄山梅
- 牡荆茎
- 帽兰
- 密马
- 密穗砖子苗
- 看麦娘
- 七叶薯
- 荞麦
- 全叶马兰
- 花椒叶
- 猫爪子
- 闽粤千里光
- 花椒
- 蒿枝七
- 泡桐叶
- 掐不齐
- 秦岭冷杉
- 蔊菜
- 蜜蜂子
- 秋枫木
- 枪刀菜根
- 黄桷叶
- 七角枫
- 荷莲豆菜
- 荠苨苗
- 花蕊石
- 水半夏
- 枫柳皮
- 牡荆根
- 乔木五加
- 粳米
- 花脸细辛
- 七星草
- 花叶竹芋
- 荷苞花根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坡参
- 墙草
- 诃子核
- 嘉兰
- 凤仙花
- 饺剪藤
- 茄根
- 水獭
- 荷花
- 蝴蝶树
- 脐带
- 球花紫云英
- 番薯藤
- 花锚
- 浮尸草
- 黄桷皮
- 美人蕉
- 猫油
- 猫脚印
- 辉葱
- 墨汁鬼伞
- 秋海棠花
- 琼越线蕨
- 七叶子
- 馒头蟹
- 马蹄荷根
- 普洱茶膏
- 凤尾七
- 桤木皮
- 披散糖荠
- 绵毛金腰
- 苘麻根
- 马心
- 羌活鱼
- 米仔兰花
- 泡桐木皮
- 黑大豆叶
- 茉莉
- 米饭花果
- 马尾伸筋草
- 荭草花
- 千年艾
- 油茶
- 楸木果
- 马桑寄生
- 慕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