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果根
《中华本草》:白果根
拼音注音
Bái Guǒ Gēn
别名
银杏根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inkgo biloba L.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可达40m。枝有长枝与短枝,幼树树皮淡灰褐色,浅纵裂,老则灰褐色,深纵裂。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,在短枝上3-5(-8)簇生;柄长3-10cm;叶片扇形,淡绿色,无毛,有多数2叉状并列的细脉,上缘宽5-8cm,浅波状,有时中央浅裂或深裂。雌雄异株,花单性,稀同株;球花生于短枝顶端的鳞片状叶的腋内;雄球花成柔荑花序状,下垂;雌球花有长梗,梗端常分2叉,每叉顶生一盘状珠座,每珠座生一胚珠,仅一个发育成种子。种子核果状,椭圆形至近球形,长2.5-3.5cm,径约2cm;外种皮肉质,有白粉,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;中种皮骨质,白色,具2-3棱;内种皮膜质,胚乳丰富。花期3-4月,种子成熟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000m的酸性土壤,排水良好的地带的天然林中;资源分布:分布于北自沈阳,南达广州,东起华东,西南至贵州、云南都有栽培
形状
1.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,稍弯曲,有分枝,长可达1mm,直径0.5-3.0cm,表面灰黄色,有纵皱纹、横 向皮孔及侧根痕。质硬,断面黄白色,有菊花心,呈放射状环。皮部带纤维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木栓层明显,皮层较宽,散有纤维束及分泌细胞。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。韧皮部排列成环状,木质部宽广,中心为薄壁细胞。
性味
甘;性温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。主遗精;遗尿;夜频多,白带,石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60g
注意
有实邪者禁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果根
拼音注音
Bái Guǒ Gēn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为银杏种植物银杏的根或根皮。9~10月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白果"条。
化学成分
根皮含白果苦内酯C、M、A、B。
性味
味甘,性温平,无毒。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弱。治白带,遗精。并配合用于其他虚弱劳伤等症。
注意
寒盛未解,勿用。
复方
治遗精:白果根二两,何首乌(鲜)二两,左转藤二两,糯米半斤。盛猪小肚子内,加冰糖炖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芥子
- 六道木
- 三升米
- 大萼鹿角藤
- 盐肤子
- 大肺经草
- 象肉
- 萝芙木
- 麻腐
- 滨海前胡
- 栗花灯心草
- 渐尖叶独活
- 蓝花扁竹
- 波罗蜜叶
- 臭黄荆子
- 盐麸树白皮
- 细叶小羽藓
- 杏枝
- 黑头草
- 茅栗叶
- 三蕊草
- 荷苞花根
- 地皮消
- 葛藟果实
- 灯笼婆婆纳
- 石上莲
- 小白鱼
- 早禾树
- 草龙根
- 黑升麻
- 一颗针
- 紫草茸
- 大草蔻
- 红白二丸
- 虎皮草
- 见风消
- 玉米黑粉
- 韭根
- 大马蓼
- 短体鳗
- 花斑叶
- 光叶巴豆树
- 湖北地黄
- 赭石
- 山大烟
- 甘青雪莲花
- 花锚
- 辣根草
- 六轴子
- 马比木
- 爆仗竹
- 偏叶白齿藓
- 白螺蛳壳
- 山楂根
- 南瓜花
- 预知子
- 蛤蚧
- 瓜子金
- 野升麻
- 雪三七
- 紫金牛根
- 费菜
- 白细辛
- 雉脑
- 旋柄茄
- 白苋
- 刺三甲
- 黄疸树
- 猪胆粉
- 锯齿溪蟹
- 榼藤
- 刺栗子
- 小山豆根
- 小花琉璃草
- 礁膜
- 野芫荽
- 马骝卵
- 食茱萸
- 大果臭椿皮
- 山枝仁
- 大鳞毛蕨
- 旱芹
- 金剪刀草
- 地骷髅
- 密穗砖子苗
- 甜瓜子
- 白术
- 黑老虎
- 尖子木
- 海菜
- 胖血藤
- 锈毛钝果寄生
- 叶子花
- 珠兰
- 红对节子
- 糖茶藨
- 薯莨
- 山矾根
- 槲实仁
- 亮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