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叶
《中华本草》:苦竹叶
拼音注音
Kǔ Zhú Yè
英文名
Bitter Bamboo Leaf, Leaf of Bitter Bamboo
出处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《本草图经》:蓳竹、淡竹、苦竹,《本经》并不载所出州土,今处处有之。竹之类甚多,而入药者惟此三种,人多不能尽别。苦竹有白有紫,亦有二种:一种出江西及闽中,本极粗大,笋味殊苦,不可啖。一种出江、浙,近地亦时有,肉厚而叶长阔,笋微有苦味,俗呼甜苦笋,食品所最贵者,亦不闻入药用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。竿直立,高3-5m,粗1.5-2cm,竿壁厚约6mm。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时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竿散生或丛生,圆筒形,竿环很隆起;每节有3-7分枝,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/4处稍平,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,箨鞘厚纸质和革质,绿色,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,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,内面光滑而有光泽,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;箨耳很小,深褐色,有直立棕色繸毛;箨舌截平,长1-2mm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幼时绿色,多脉,无显着的中脉;叶鞘无毛,有横脉;叶舌质坚硬,截平,长0.5-2mm:叶片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28cm,质坚韧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有微毛,尤以基部为甚;叶柄长2-7mm。花枝基部有苍片,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,常呈波状曲折,小穗绿色,小穗有8-12,小花,长4-6cm,绿色或淡紫色,小穗轴间长4-5mm,在杯状顶端有纤毛;颖3-5,有锐尖头,边缘有纤毛;外稃被外形,近革质,有横脉,边缘粗糙,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,鳞被3,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;雄蕊3,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,花药黄色,药隔不伸出;花柱1,柱头3,羽毛状。颖果长圆形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。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,长6-12cm,宽10-15mm。先端尖锐,基部圆形,叶柄长6-10mm,上面灰绿色,光滑,下面糙有毛,主脉较粗,两侧脉8-16条。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。质脆而有弹性。气弱,味微苦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心;利尿明目;解毒。主热病烦渴;失眠;小便短赤;口疮;目痛;失音;烫火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名医别录》:疗口疮,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2.《食疗本草》:主口疮,目热,瘖哑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烦热发汗,治中风失音。4.《本草纲目》:杀虫。5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烦热,解毒,退小儿潮热,煅(末敷)汤火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竹叶
拼音注音
Kǔ Zhú Yè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。夏、秋采摘,晒干。
原形态
苦竹,又名:伞柄竹。
秆直立,高可达4米,圆筒形,直径约15毫米,秆幼时有白粉,尤以箨环下为甚。箨环上常有褐色的箨鞘残留物;秆环不甚突起。箨鞘纸革质,细长三角形,枯黄色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;箨耳细小,有直立棕色繸毛数枚;箨舌截平头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长4~11厘米,宽3~5毫米,幼时绿色,多脉。主秆每节分枝3~6枝,有叶小枝1~3枚生于1节,顶端着生2~4叶。叶鞘干草色,线状披针形;叶舌截平。叶片披针形,长8~20厘米,宽10~28毫米,下面有微毛,次脉4~8对,小横脉呈方格形,边缘有细锯齿;叶柄长2~7毫米。花枝基部为苞片所包围,其上着生总状花序;小穗含花8~12朵,绿色;颗3~5枚;外稃卵状披钳形,长8~11毫米,具纵脉及小横脉,先端尖锐,无毛或上部边缘有毛,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长,脊与顶端均有纤毛;鳞被3枚,卵形;雄蕊3,花药黄色;子房狭窄,无毛,顶端分裂为3花柱,柱头羽毛状。花期4~5月。笋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。我国南方各地均产,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地。
形状
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。展开后,叶片为披针形,长6~12厘米,宽10~15毫米。先端尖锐,基部圆形。叶柄长6~10毫米。上面灰绿色,光滑,下面租糙有毛,主脉较租,两侧细脉8~16条,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。质脆而有弹性。气弱,味微苦。以叶嫩色绿,卷成筒状者为佳。
性味
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苦,冷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明目,利窍,解毒,杀虫。治消渴,烦热不眠,目痛,口疮,失音,汤火伤。
①《别录》:"疗口疮,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口疮,目热,瘖哑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烦热发汗,治中风失音。"
④《纲目》:"杀虫。"
⑤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烦热,解毒。退小儿潮热,煅(末敷)汤火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涂敷。
复方
①治卒失声,声噎不出:浓煮苦竹叶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②治小儿头疮、耳上生疮: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。又以鸡子白敷之亦妙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③治卒得恶疮不识者:苦竹叶烧和鸡子黄敷。(《孙真人食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苦竹叶
拼音注音
Kǔ Zhú Yè
来源
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)Keng f.,以嫩叶入药。全年可采,摘下嫩叶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除烦,解渴,利尿。用于发热烦躁口渴,口舌生疮,尿少色黄。
用法用量
1~4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香花刺
- 骆驼蹄瓣
- 黄荆根
- 蟾皮
- 大戟
- 奶浆柴胡
- 篦子草
- 穿破石
- 荷叶金钱
- 豆列当
- 桃叶蓼
- 糜穰
- 猪殃殃
- 狗爪豆
- 四方麻
- 野扇花果
- 屈头鸡
- 海马
- 猪鬃草
- 药用倒提壶
- 粉绿藤
- 山菠萝根
- 待宵草
- 抚松乌头
- 沙地柏
- 梅叶
- 天雄
- 野鸦椿叶
- 木瓜
- 岩松鼠骨
- 饱饭花果
- 密花角蒿
- 狗屎花
- 钩钱草
- 岩枣树
- 刀豆
- 菠萝根叶
- 黄屈花
- 向天蜈蚣
- 水杨柳
- 陆英根
- 貂尾
- 风毛菊
- 一把篾
- 烧伤藤
- 蓍草
- 狗头芙蓉
- 黄栎
- 球兰
- 柄果槲寄生
- 高山大戟
- 拦路虎
- 雪茶
- 披散糖荠
- 香叶
- 海雹菜
- 野木耳菜
- 麝香草
- 山漆树
- 蝗虫
- 钟萼木
- 小黑菇
- 芦子兰
- 甜石榴
- 鸡头
- 蜀葵根
- 巴豆壳
- 鹤肉
- 珊瑚冬青
- 茄叶一枝蒿
- 天南星
- 岩豆根
- 苦蘵根
- 红茴香叶
- 金瓜
- 碎米荠
- 常春卫矛
- 散血丹
- 穇穗莎草
- 蓬莱草
- 橘白
- 白绒草
- 寄生藤
- 刺五加
- 翡翠
- 五转七
- 刺石榴
- 茉莉花露
- 白钩藤
- 牛筋果
- 石斛露
- 广藿香
- 条参
- 小灵丹
- 胶质鼠尾草
- 幌伞枫
- 大叶接骨藤
- 欧当归
- 小杉藻
- 小鱼眼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