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茹
《中华本草》:苦竹茹
拼音注音
Kǔ Zhú Rú
英文名
Bitter Bamboo shavings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采收和储藏:冬季砍伐当年生长的新竹,除去枝叶,锯成段,刮去外层青皮,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,摊放晾干。
原形态
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。竿直立,高3-5m,粗1.5-2cm,竿壁厚约6mm。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时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竿散生或丛生,圆筒形,竿环很隆起;每节有3-7分枝,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/4处稍平,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,箨鞘厚纸质和革质,绿色,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,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,内面光滑而有光泽,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;箨耳很小,深褐色,有直立棕色繸毛;箨舌截平,长1-2mm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幼时绿色,多脉,无显着的中脉;叶鞘无毛,有横脉;叶舌质坚硬,截平,长0.5-2mm:叶片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28cm,质坚韧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有微毛,尤以基部为甚;叶柄长2-7mm。花枝基部有苍片,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,常呈波状曲折,小穗绿色,小穗有8-12,小花,长4-6cm,绿色或淡紫色,小穗轴间长4-5mm,在杯状顶端有纤毛;颖3-5,有锐尖头,边缘有纤毛;外稃被外形,近革质,有横脉,边缘粗糙,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,鳞被3,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;雄蕊3,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,花药黄色,药隔不伸出;花柱1,柱头3,羽毛状。颖果长圆形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凉
功能主治
清热;化痰;凉血。主烦热呕逆;痰热咳喘;小便涩痛;尿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主下热壅。2.《本草纲目》:止尿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竹茹
拼音注音
Kǔ Zhú Rú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。
功能主治
①《食疗本草》:"主下热壅。"
②《纲目》:"止尿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黔羊蹄甲
- 陀罗紫菀
- 绣线菊根
- 钱针万线草
- 雀梅藤根
- 青丝线
- 蓖麻油
- 通城虎
- 通天蜡烛
- 鸲鹆
- 败火草
- 铜棒锤
- 山槟榔
- 空心莲子草
- 蝙蝠葛叶
- 蝙蝠葛
- 鸊鷉
- 铁丝灵仙
- 青果
- 蚌泪
- 苞叶木
- 五加叶
- 尖药花
- 青蟹
- 罗汉松根皮
- 鼻血雷
- 刷把草
- 青粱米
- 铁色箭
- 麒麟吐珠
- 逼血雷
- 苦楝菌
- 铁杆地柏枝
- 空心木
- 青蛙胆
- 铁罗汉
- 青头菌
- 空青
- 芸香
- 鞭叶铁线蕨
- 青麸杨根
- 猴头菌
- 赤地榆
- 青木香
- 青桐翠木
- 下田菊
- 蛇果黄堇
- 绒毛桢楠
- 待宵草
- 焦栀子
- 铁锈
- 河豚子
- 蚺蛇膏
- 沙七
- 竹节七
- 鹅观草
- 白背三七茎叶
- 粉防己
- 豆腐
- 龙头草
- 星蕨
- 丝瓜络
- 猫儿屎
- 野京豆
- 玉芙蓉
- 沙漏芦
- 酸浆
- 绿萼梅
- 铜钱菌
- 大叶蛇泡簕
- 笔管榕
- 香果树
- 漏斗瓶蕨
- 空柄假牛肝
- 獭皮毛
- 蝙蝠藤
- 鲥鱼
- 丝瓜花
- 小叶买麻藤
- 落花生
- 飞天蜈蚣
- 红花月见草
- 接骨草
- 百解马兜铃
- 鲥鱼鳞
- 蝙蝠草
- 庵 (艹闾)子
- 臭藿香
- 蓼大青叶
- 树头菜
- 松油
- 楤木叶
- 松萝
- 石柑子
- 翠雀花
- 柿子
- 石上藕
- 石脑油
- 半边风
- 石松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