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油菌
《中华本草》:鸡油菌
拼音注音
Jī Yóu Jūn
别名
黄菌、杏菌、鸡蛋黄菌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鸡油菌科真菌鸡油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ntharellus cibarius Fr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采后去泥土杂质,洗净。
原形态
子实体肉质,肥厚,全株呈蛋黄色。菌盖幼时上凸、呈山丘状,渐平展近圆形,长成时呈漏斗状,多数两侧不对称,宽3-9cm;边缘波状,常上翘,常有不规则的瓣状浅裂。菌柄圆柱形,(2.5-9)cm×(0.5-2)cm,同粗或向下渐细,与盖面同色或稍淡,光滑,中实,中生或稍偏生。子实层下延,有狭窄、稀疏、分叉的或相互交织的棱纹(褶棱)。孢子椭圆形,光滑,无色,(7-10)μm×(5-8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子实体肉质,呈喇叭形,杏黄色或蛋黄色。菌盖直径3-9cm,边缘波状或瓣裂,内卷。菌肉蛋黄色。菌褶窄而厚,交织面网棱状,并下延至柄部。菌柄杏黄色,长2-8cm,直径0.5-1.8cm,光滑,内实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含尿素(urea),甜菜碱(betaine),1-辛烯-3-醇(1-octen-3-ol),阿糖醇(arabitol),葡萄糖(glucose),甘露糖醇(mannitol),海藻糖(trehalose),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麦角甾醇过氧化物(ergosterol peroxide),啤酒甾醇(cerevisterol)。还含脂质(lipid),其中含油酸(ole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。子实体含脂肪酸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明目;润燥;益肠胃。主夜盲症;结膜炎;皮肤干燥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论鸡油菌用前须炮炙及验毒兰茂:“(黄菌)虽能温中健胃,但湿气居多,食之往往令人气胀。欲食者,须以姜同炙之,方能解其湿气。世人多以大蒜同煮,以为有毒蒜黑,不知蒜见毒未必即黑,姜见毒则必黑,何若以姜验之为愈也。”(《滇南本草》)附注:作鸡油菌入药的尚有同属真菌小鸡油菌 Cantharel-lus minor Peck.菌盖直径1-3m,孢子稍小,菌柄长1-2m,中空。分布于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鸡油菌
别名
鸡蛋黄菌、杏菌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喇叭菌科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.,以子实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多于秋季雨后生在混交林的地上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含维生素A。
性味
甘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目,利肺,益肠胃。经常食用,可以预防视力失常,眼结膜炎,夜盲,皮肤干燥,粘膜失去分泌能力,可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疾病。
用法用量
1~2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虾筏草
- 钉头果
- 盾翅藤
- 驴耳风毛菊
- 野京豆
- 接骨风
- 芦荟叶
- 矩圆石韦
- 鸡屎树
- 中华莛子藨
- 铁线莲
- 短叶蹄盖蕨
- 黄缅桂果
- 大过山龙
- 鲛鱼胆
- 刺蒺藜
- 水芹菜
- 半枫荷
- 白花蛇舌草
- 铁树
- 两色瓦韦
- 桂树根
- 琥珀
- 银柴胡
- 大三叶升麻
- 白鹤灵芝
- 小年药
- 郎伞木
- 倒吊蜡烛
- 费菜
- 肾子藤
- 水龙骨
- 白升麻
- 陈冬菜卤汁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路旁菊
- 瑞苓草
- 地涩涩
- 大苦草
- 顺江木
- 野扁豆
- 独椒
- 蕤仁
- 南瓜瓤
- 山杨柳
- 米饭花
- 铜钱菌
- 黄堇
- 常春藤
- 獭骨
- 扇叶阴地蕨
- 虎斑游蛇
- 松树梢
- 红川乌
- 藤三七
- 黑心蕨
- 竹节参
- 盒子草
- 山皂角
- 无风自动草
- 红鸡踢香根
- 直立百部
- 赤火绳
- 小木通
- 九子不离母
- 金凤毛
- 半边藕
- 铁脚威灵仙叶
- 榕树胶汁
- 芦子兰
- 萍蓬草
- 小粉
- 石碱
- 刺瓜
- 白饭树根
- 红叶藤
- 短穗兔耳草
- 鸡卵草
- 长管香茶菜
- 黄麻叶
- 大黄茎
- 黄羊肉
- 大驳骨
- 金顶蘑
- 猫毛草
- 痰药
- 柳白皮
- 突厥雀
- 大树三台
- 大香附子
- 樱桃水
- 鸡屎藤
- 亚泵礴
- 黄金菊根
- 马牙半支
- 商陆
- 粘毛黄花菍
- 琼枝
- 羊山刺
- 蕨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