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盖
《中华本草》:鬼盖
拼音注音
Guǐ Gài
别名
朝菌、地盖、鬼伞、朝生、鬼屋、鬼菌、朝生地盖、一夜茸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:鬼盖,生垣墙下,丛生,赤,旦生暮死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鬼盖如菌,生阴湿处,盖黑茎赤,和醋敷马脊肿。杜正伦云,鬼伞,夏日得雨,聚生粪堆,见日消黑。此物有小毒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菌科真菌墨汁鬼伞、粪鬼伞等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prinus atramentarius(Bull.) Fr., Coprinus sterquilinus Fr.
原形态
1.墨汁鬼伞,菌盖卵形,伸展后宽4-11cm,灰色,有光泽,中部褐色,有细小鳞片,边缘往往花瓣状或有折纹;菌肉薄,白色,可口;柄白色,有丝状光泽,中空,长7-20cm,粗l-2.2cm;菌环生柄之下部极易消失;菌折稠密,宽,离生,白色,后变为黑色:孢子椭圆形,黑色,9-12×5-6μm;囊状体近圆柱形,100-160×20-32μm。2.粪鬼伞,菌盖宽2.5-8cm,初期短圆柱形,白色,有鳞片,后为圆锥形,渐平展,灰色,中部浅褐色,有明显棱纹,最后变为黑色;菌肉白,薄;柄白色,长5-18cm,粗5-9mm,基部较粗;菌环白色,膜质,窄;菌折白色,渐由粉红色变为黑色;孢子黑色,光滑,椭圆形,18-24×10-13μm;囊状体大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墨汁鬼伞生于柳及杨树干旁的地上或道旁。2.粪鬼伞生于粪堆上。资源分布:1.墨汁鬼伞分布河北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江苏。2.粪鬼伞分布河北、江苏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墨汁鬼伞含异戊胺(Isoamylamine)、苯乙胺(Phenylethylamine)、腺嘌吟(Adenine)、6-氧嘌呤(Hy-Poxanthine)、尿狗酸(Urocanic acid)、咪唑乙酸(Imidazolylacetic acid)、咪唑丙酸(Imidazolylpropionicacid)、咪唑乙醇(Imidazolylethanol)、组氨酸、精氨酸、胆碱(Choline)、胍(Guanidine)、甜菜碱(Betaine)、尸胺(Cadaverine)等。又含色氨酸、色胺、核黄素(Riboflavine)(210国际单位)。
性味
甘;平;无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毒疗疮。主小儿癎病;疔肿;恶疮
用法用量
内服;煎汤,15-30g。内服:煎汤,3-9g;鲜品15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注意
不宜与酒、鸡肉同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小儿寒热癎。2.《本草拾遗》:和醋敷肿毒,恶疮。3.《纲目》:烧灰治疔肿,以针刺破四边,纳灰入内,经宿出根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鬼盖
拼音注音
Guǐ Gài
别名
地盖(《别录》),鬼伞、朝生(陶弘景),鬼屋(《本草拾遗》),鬼菌(《广菌谱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鬼伞科植物墨汁鬼伞或粪鬼伞的子实体。
原形态
①墨汁鬼伞
菌盖卵形,伸展后宽4~11厘米,灰色,有光泽,中部褐色,有细小鳞片,边缘往往花瓣状或有折纹;菌肉薄,白色,可口;柄白色,有丝状光泽,中空,长7~20厘米,粗1~2.2厘米;菌环生柄之下部极易消失;菌折稠密,宽,离生,白色,后变为黑色:孢子椭圆形,黑色,9~12x5~6微米;囊状体近圆柱形,100~160x20~32微米。
生于柳及杨树干旁的地上或道旁。可食。分布河北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江苏。
②粪鬼伞
菌盖宽2.5~8厘米,初期短圆柱形,白色,有鳞片,后为圆锥形,渐平展,灰色,中部浅褐色,有明显棱纹,最后变为黑色;菌肉白,薄;柄白色,长5~18厘米,粗5~9毫米,基部较粗;菌环白色,膜质,窄;菌折白色,渐由粉红色变为黑色;孢子黑色,光滑,椭圆形,18~24x10~13微米;囊状体大。
生于粪堆上。分布河北、江苏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墨汁鬼伞含异戊胺、苯乙胺、腺嘌呤、6-氧嘌呤、尿狗酸、咪唑乙酸、咪唑丙酸、咪唑乙醇、组氨酸、精氨酸、胆碱,胍、甜菜碱、尸胺等。又含色氨酸、色胺、核黄素(210国际单位)。
性味
①《别录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小儿痫病,疔肿,恶疮。
①《别录》:"主小儿寒热痫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和醋敷肿毒,恶疮。"
③《纲目》:"烧灰治疔肿,以针刺酿四边,纳灰入内,经宿出根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扁豆皮
- 白牛膝
- 黑心解
- 豆腐渣
- 黄颔蛇头
- 竹象鼻虫
- 白梅
- 变叶胡椒
- 竹叶参
- 朱砂藤
- 白托柄菇
- 浙桐皮
- 斑楮头红
- 黑腺珍珠菜
- 白果根
- 猪髓
- 贵州獐牙菜
- 白八角莲
- 豆腐泔水
- 黄金线
- 杯苋根
- 黄颡鱼
- 杂交景天
- 柘木
- 鸐雉
- 白花菜根
- 杯苋
- 黄麻
- 白榄根
- 白花甜蜜蜜
- 姊妹树
- 斑叶兰根
- 枝儿条
- 白刺花叶
- 泽珍珠菜
- 白花杆
- 扁藤叶
- 黑根药
- 柏脂
- 竹荪
- 豆豉姜
- 贵州落地金钱
- 黑骨蕨
- 冰糖
- 高山羊不吃
- 高粱
- 龟血
- 白果树皮
- 拔毒草
- 鬼羽箭
- 白杨树皮
- 钩藤
- 豆腐渣果根
- 白木
- 白杨树
- 仔榄树
- 白花夏枯草
- 猪大肠
- 中华短肠蕨
- 高脚落山箕根
- 白侧耳
- 崩疮药
- 展花乌头
- 中华石龙尾
- 白前
- 栉叶蒿
- 八角金盘
- 白花草
- 白松塔
- 包谷火焰包
- 中华胡枝子
- 棕榈叶
- 豆蔻
- 巴茅果
- 珍珠风
- 浙皖粗筒苣苔
- 黄金菊根
- 赶黄草
- 过山消
- 宜梧叶
- 豆蔻壳
- 达仑木
- 直萼黄芩
- 獐骨
- 包袱七
- 胆汁
- 白牛尾七
- 短柄南蛇藤果
- 龟甲
- 白枪杆
- 扒地蜈蚣
- 豆角柴
- 白冷草
- 白栎
- 柞木
- 贵州卷柏
- 竹蠹虫
- 短腺小米草
- 白升麻
- 泽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