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石藤果
《中华本草》:香石藤果
拼音注音
Xiānɡ Shí Ténɡ Guǒ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味子科植物披针叶五味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sandra lancifolia(Rehd.et.Wils)A.C.Smith[S.sphenantheraRehd,etWils.var.lanci-folia Rehd.et.Wils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未脱落时采摘,拣去果枝及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木质藤本。茎较纤细,小枝圆柱形。叶互生;叶柄长约1cm,叶柄边缘具极狭的翅,有时呈啮状下延至枝上;叶片披针形或狭椭圆形,长4-10cm,宽1-3cm,先端渐狭或突尖,基部渐窄,边缘具不明显的细齿或下部全缘;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。雌雄异株;花小,直径不及1cm;花被6-8片,外轮淡黄色绿色至黄色,内轮橙黄色或黄色带红晕;雄蕊10-16,着生于倒卵状的花托上;雌蕊有心皮16-21。聚合果序长4-6cm;小浆果球形,红色;内有1-2枚椭圆形扁平的种子,种皮部分平滑,部分有不明显珠稀疏条粒状突起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1500-2400m的杂木林间及岩坡、林缘溪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类球形,直径3-5mm。红色,干后皱缩,表面棕褐色。种子肾形,表面呈乳头状突起,并有细小密布的疣状突起。气微香,味酸、咸。[br]显微鉴别 果皮表面观;果皮表皮细胞类多角形,具角质线纹;油细胞类圆形,直径约50μm。种皮横切面观:种皮表皮石细胞1列。类长方形,长约70μm,宽25-35μm,侧壁厚,并稍突起,内侧壁极薄,含棕色物,纹孔及孔沟细密;种皮表皮下石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,长40-100μm,宽16-50μm,壁厚薄不一,纹孔及孔沟显。
药理作用
1.镇静作用 本品醇浸膏5g/kg灌胃,能明显延长小鼠对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。2.镇咳、祛痰作用 通过氨水引咳及酚红排泌实验。醇浸膏5g/kg灌胃,可明显减少鼠咳嗽次数及增加酚红排出量,表明本品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。3.保肝作用 醇浸膏5g/kg灌胃,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显着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,也可降低小鼠死亡率。
性味
酸;咸;性温
功能主治
补益心肾。主失眠梦多;健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香石藤果
拼音注音
Xiānɡ Shí Ténɡ Guǒ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木兰科植物披针叶五味子的果实。秋、冬采收,蒸后取出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香石藤"条。
性味
酸咸,温。
功能主治
益精固肾,治神经衰弱。香石藤果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苞南蛇藤
- 绵三七
- 烧伤藤
- 假葡萄
- 野洋参
- 托柄菝葜
- 蚍子草
- 猫儿屎
- 全蝎
- 假耧斗菜
- 马刀
- 东风菜根
- 金边龙舌兰
- 胖大海
- 狼油
- 楮头红
- 砒霜
- 黄明胶
- 鹿茸
- 马蹄甲
- 三叉凤尾蕨
- 金腰燕
- 大叶云实
- 黄花紫丹参
- 山大烟
- 胭脂花
- 空心莲子草
- 茜草根
- 山芹
- 牧马豆
- 黄颡鱼颊骨
- 杉木节
- 脉耳草
- 十两叶
- 狗爪樟
- 明党参
- 蛇不见
- 土贝母
- 蜂窝草
- 地瓜藤
- 小红藤
- 大叶樟
- 串铃草
- 败酱草
- 绿萼梅
- 刺菠
- 黄羊肉
- 赤瓟根
- 檀根
- 海菜
- 沙糖木
- 蜈蚣藤
- 万丈深茎叶
- 粗腿羊肚菜
- 小叶寄树兰
- 水锦树
- 石笔海胆
- 石链子
- 葫芦巴
- 杨梅叶
- 鹊
- 大白顶草
- 锯齿王
- 双肾子
- 串铃
- 刺果苏木
- 苦荞头
- 柠檬皮
- 水玉簪
- 双肾藤
- 沙枣树皮
- 鳖血
- 山稗子
- 桔梗
- 瑞香根
- 高粱
- 七叶一枝花
- 黑头草
- 小铜锤
- 刺葡萄
- 鸭跖草
- 广藤根
- 黄连
- 大百解薯
- 红瑞木
- 冷蕨
- 东廧子
- 草乌头
- 草木灰
- 石吊兰
- 黄毛山牵牛
- 叶上花
- 象皮木
- 藏荆芥
- 单花芥
- 扁轴木
- 越橘叶
- 太白丽参
- 复叶披麻草根
- 黄藨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