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参叶
《中华本草》:峨参叶
拼音注音
é Shēn Yè
英文名
Anthriscus syluestris (L.)Hoffm.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峨参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thriscus syluestris (L.) Hoffm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达1.5m。直根粗大。茎粗壮,多分枝,近无毛或下部有细柔毛。基生叶有长柄,柄长5-20cm,基部有阔鞘;叶片轮子廓呈卵形,二回羽状分裂,长10-30cm,一回羽片有长柄,卵形至宽卵形,有二回羽片3-4对,二回羽片有短柄,轮廓卵状披针形,羽状全裂或深裂,末回裂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有粗锯状披针形,羽状全裂或深裂,末回裂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有粗锯齿,长1-3cm,宽0.5-1.5cm,背面疏生柔毛;茎上部叶2.5-8cm,伞辐4-15;小总苞片5-8,卵形至披针形,先端尖锐,反折;花白色,通常带绿或黄色;花柱较花柱基长2倍。果实长圆形至线状长圆形,长5-10mm,宽1-1.5mm,光滑或疏生小瘤点,先端渐狭成喙状,合生面明显收缩,果柄顶端常有五环白色小刚毛,分生果横剖面近圆形,油管不明显,胚乳有深槽。花、果期4-5月。
化学成分
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左旋香桧烯(sabinene)。叶的挥发油含苯酚(phenol),苯甲酚(o-、m-、p-cresol),愈创木酚(guaiacol)等十余种化合物。叶中还提取出脱氧鬼臼毒素(deoxypodophyllotoxin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正-链烷烃类(n-paraffins),正-醇类(n-alcohol)。
性味
味甘;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止血;消肿。主创伤出血;肿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干品末撒或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豆根
- 五叶藤
- 杜鹃
- 滇南千里光
- 乌苏里黄芩
- 乌金草
- 耳水苋
- 娃儿藤
- 佛手柑根
- 五倍子
- 饿蚂蝗
- 滇丹参
- 文竹
- 滇白药子
- 凤冠草
- 二叶舞鹤草
- 二色内风消
- 伏牛花
- 滇常山花
- 凤尾茶
- 万寿菊花
- 蜈蚣兰
- 膜蕨囊瓣芹
- 杜茎山
- 滴血根
- 鹅管石
- 五灵脂
- 大鲵
- 弹刀子菜
- 大叶骨碎补
- 大还魂草
- 逼血雷
- 鼻血雷
- 福建柏
- 鳖脂
- 蝙蝠葛
- 遍山红
- 赤麻
- 建兰叶
- 长瓦韦
- 齿叶泥花草
- 蝮蛇蜕皮
- 榕树胶汁
- 薜荔汁
- 复叶披麻草根
- 石菖蒲花
- 粉防己
- 菠萝皮
- 粉团花根
- 五香草
- 灯笼花
- 独一味
- 乌梅
- 滇列当
- 鹗骨
- 滇山茶
- 分筋草
- 点头菊
- 五龙根
- 鹅胆
- 滇五味
- 五指毛桃果
- 滇南美登木
- 乌头叶蛇葡萄
- 淡花当药
- 佛手
- 万寿菊叶
- 娃娃鱼
- 佛手柑
- 凤尾兰
- 二仙桃
- 滇白芷果
- 滇地黄连
- 佛手露
- 凤凰毛
- 佛甲草
- 滇肉棒
- 独叶白芨
- 乌蛇卵
- 五指毛桃根
- 杜根藤
- 鹅不食草
- 点腺过路黄
- 独叶山兰
- 乌饭树
- 山慈姑叶
- 万年藓
- 五指毛桃
- 五眼果树皮
- 五除叶
- 乌榄
- 伏龙肝
- 马刀肉
- 灯蛾
- 独活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五香藤
- 独脚乌桕
- 五星蒿
- 滇南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