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箭杆草
《*辞典》:青箭杆草
拼音注音
Qīnɡ Jiàn Gǎn Cǎo
别名
大柴胡、银柴胡、马兰头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毛茎马兰的全草。夏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茎直立,全体有短毛。基部叶花后雕落;茎上叶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4~6厘米,宽1.5~2厘米,先端尖或钝,基部下延成短柄或近乎无柄,边缘具深浅不同的锯齿,下面有毛。头状花序排列呈伞房状,有梗,直径约1.5厘米;总苞钟形,苞片3列,有毛,外列较短,椭圆形,内列较长,线形;舌状花1列,白色,雌性,舌片长约7毫米,管长约2.5毫米;管状花黄色,两性,长约6毫米,雄蕊5,花药基部钝而全缘,子房下位,柱头,2裂。瘦果有毛;冠毛棕黄色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分布华东、西南等地。
性味
性凉,微苦辛。
功能主治
发汗解表,理气,止痛。
复方
①治骤然胸口痛如刀刺:青箭杆草叶三钱五分,田蒿子二钱五分,小种巴茅心三根。对开水捣烂,取汁服(用药渣搓痛处)。每次一酒杯,连服三次。
②治周身疼痛,有时胸痛彻背:青箭杆草三钱,铁箭风根二钱。共捣烂,对淘米水吃。每次半茶杯。
③治风热感冒:青箭杆草根、牛蒡子根各三钱,紫苏根二钱,桑树根、黄巴茅根各一钱。熬水服,每日三次,每次半饭碗。
④治蛇咬伤:先将头顶(百会)用针刺出微血,再用青箭杆草适量捣烂敷上,用扇频扇至发凉及疮口出黄水,病即减轻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虎耳草
- 峨参叶
- 光慈姑
- 青蒿根
- 百合
- 土附子
- 五倍子内虫
- 鸡油菌
- 羊蹄甲
- 通草
- 铁轴草
- 黄连
- 鬼盖
- 瓜子金
- 苦天茄
- 百足藤
- 黑蒿
- 铁藤
- 香石藤叶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小果卫矛
- 珠子参
- 朱顶红
- 苡芭菊
- 龟胶
- 鸡冠苗
- 瓦草
- 龙须草
- 核桃楸
- 山樱桃
- 华无柱兰
- 蟾蜍
- 紫红鞭
- 水飞蓟
- 羊七莲
- 异型莎草
- 红鬼笔
- 山梅花根皮
- 刺叶苏铁
- 滇南杭子梢
- 滇南马钱
- 鸟不宿
- 丝瓜子
- 猕猴梨叶
- 石枣子
- 华东木蓝
- 越橘
- 心叶秋海棠
- 菱粉
- 泡桐叶
- 獾骨
- 松木皮
- 岗梅
- 托盘
- 牛靥
- 灵猫香
- 珠果黄紫堇
- 百解藤
- 狗脚草根
- 骨牌蕨
- 百花锦蛇
- 蟹爪兰
- 过山蕨
- 鸡冠参
- 白茅花
- 暗鳞鳞毛蕨
- 鄂报春
- 葛藟果实
- 知母
- 白云瓜
- 狸尾草
- 地柏
- 小叶黑面叶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大避债蛾
- 藤本夜关门
- 破布木
- 一味药根
- 锦地罗
- 红门兰
- 透骨香根
- 西南山茶
- 榆树
- 白粉蝶
- 山樱桃核
- 对叶林根
- 野丹参
- 催吐萝芙木
- 皱巴坚螺
- 石楠
- 牛扁
- 蒲儿根
- 水晶鱼
- 黄颡鱼颊骨
- 地星
- 石蔓藤
- 下草
- 石上蕉
- 棱萼母草
- 朱砂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