黍茎
《中华本草》:黍茎
拼音注音
Shǔ Jīnɡ
别名
黍穰
英文名
Broomcorn Millet Stem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禾本科植物黍的茎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icum miliaceum. L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黍,一年生栽培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单生或少数丛生,高60-120cm,有时有分枝,节密被髭毛,节下具疣毛。叶鞘松弛,被疣基毛;叶舌长约1mm,具长约2mm的纤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10-30cm,宽达1.5cm,具柔毛或无毛,边缘常粗糙。圆锥花序开展或国交紧密,成熟后下垂,长约30cm,分枝具角棱,边缘具糙刺毛,下部裸露,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;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4-5mm;颖纸质,无毛,第1颖长为小穗的1/2-2/3,先端尖,具5-7脉,第2颖与小穗等长,通常具11脉,其脉先端渐汇合成喙状;第1外稃形似第2颖,具11-13脉,内稃薄膜质,较短小,长1.5-2mm,先端微凹。谷粒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3mm,乳白色或褐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
性味
辛;热;有小毒
功能主治
利尿消肿;止血;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水肿;妊娠尿血;脚气;苦瓠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烧存性研末,每次1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通身水肿: 以黍茎煮汤浴之。 (《纲目》)②治妊娠尿血: 黍穰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: 浓煮黍穰汁洗之。疮若黑者, 捣蒜封之。④治疮肿伤风、中水剧痛者: 黍穰烧烟,熏令汗出。(②方以下出《千金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补缺肘后方》:中苦瓠毒,煮(黍穰)令浓,饮汁数升。2.《食疗本草》:煮取汁浴之,去浮肿。又和小豆煮汁服之,下小便。3.《纲目》:丹黍根、茎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黍茎
拼音注音
Shǔ Jīnɡ
别名
黍穰(《补缺肘后方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黍的茎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黍米"条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辛,热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小便不利,水肿,妊娠尿血。
①《补缺肘后方》:"中苦瓠毒,煮(黍穰)令浓,饮汁数升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煮取汁浴之,去浮肿。又和小豆煮汁服之,下小便。"
③《纲目》:"丹黍根、茎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煎水浸浴。
复方
①治通身水肿:以黍茎煮汤浴之’(《纲目》)
②治妊娠尿血:黍穰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:浓煮黍穰汁洗之。疮若黑者,捣蒜封之。
④治疮肿伤风、中水剧痛者:黍镶烧烟,熏令汗出。(②方以下出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火棘
- 短穗兔耳草
- 鲎壳
- 蒙古马兰
- 柏根白皮
- 大脚菇
- 红花栝楼
- 荷莲豆菜
- 胆木
- 紫堇
- 野葡萄藤
- 下草
- 滨旋花
- 橘核
- 凤尾兰
- 地红子
- 篦梳剑
- 梧桐
- 太子参
- 蝤蛴
- 薯莨
- 筋藤
- 檵花叶
- 黄羊角
- 吊岩风
- 糖橘红
- 无风自动草
- 旋复花
- 歪脖子果
- 螺蛳
- 满树星
- 炉甘石
- 地棠花
- 金箔
- 大管
- 苜蓿根
- 回阳生
- 毛冬瓜根
- 老君须
- 菊花叶
- 倒提壶
- 木棉根
- 狗头芙蓉
- 南瓜瓤
- 山豆根
- 海底柏
- 桂花岩陀
- 野漆树叶
- 马刀
- 白花杆
- 连翘根
- 竹林消
- 椿皮
- 柑叶
- 杧果叶
- 蜡梅花
- 卤碱
- 明党参
- 显脉罗伞
- 昆明山海棠
- 毛果算盘子
- 冬瓜叶
- 藤本夜关门
- 地皮风
- 红绵藤
- 野火球
- 伞莎草
- 玉蜀黍
- 狗舌草
- 野葱
- 沙芥
- 翼首草
- 金腰燕
- 新疆卫矛
- 雷丸
- 罗望子
- 水麻根
- 聚叶虎耳草
- 山半夏
- 心叶秋海棠
- 罗甸沟瓣
- 水毛花根
- 山苍子叶
- 黄瓜仁草
- 草本三角枫
- 海芙蓉
- 野漆树根
- 九里香
- 鳢鱼
- 圆柏果
- 山香果
- 桂子
- 刺蒺藜
- 千叶独活
- 铰剪藤
- 骑马参
- 红花寄生
- 刀豆壳
- 野巴子
- 茳芒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