黍茎
《中华本草》:黍茎
拼音注音
Shǔ Jīnɡ
别名
黍穰
英文名
Broomcorn Millet Stem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禾本科植物黍的茎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icum miliaceum. L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黍,一年生栽培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单生或少数丛生,高60-120cm,有时有分枝,节密被髭毛,节下具疣毛。叶鞘松弛,被疣基毛;叶舌长约1mm,具长约2mm的纤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10-30cm,宽达1.5cm,具柔毛或无毛,边缘常粗糙。圆锥花序开展或国交紧密,成熟后下垂,长约30cm,分枝具角棱,边缘具糙刺毛,下部裸露,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;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4-5mm;颖纸质,无毛,第1颖长为小穗的1/2-2/3,先端尖,具5-7脉,第2颖与小穗等长,通常具11脉,其脉先端渐汇合成喙状;第1外稃形似第2颖,具11-13脉,内稃薄膜质,较短小,长1.5-2mm,先端微凹。谷粒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3mm,乳白色或褐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
性味
辛;热;有小毒
功能主治
利尿消肿;止血;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水肿;妊娠尿血;脚气;苦瓠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烧存性研末,每次1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通身水肿: 以黍茎煮汤浴之。 (《纲目》)②治妊娠尿血: 黍穰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: 浓煮黍穰汁洗之。疮若黑者, 捣蒜封之。④治疮肿伤风、中水剧痛者: 黍穰烧烟,熏令汗出。(②方以下出《千金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补缺肘后方》:中苦瓠毒,煮(黍穰)令浓,饮汁数升。2.《食疗本草》:煮取汁浴之,去浮肿。又和小豆煮汁服之,下小便。3.《纲目》:丹黍根、茎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黍茎
拼音注音
Shǔ Jīnɡ
别名
黍穰(《补缺肘后方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黍的茎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黍米"条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辛,热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小便不利,水肿,妊娠尿血。
①《补缺肘后方》:"中苦瓠毒,煮(黍穰)令浓,饮汁数升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煮取汁浴之,去浮肿。又和小豆煮汁服之,下小便。"
③《纲目》:"丹黍根、茎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煎水浸浴。
复方
①治通身水肿:以黍茎煮汤浴之’(《纲目》)
②治妊娠尿血:黍穰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:浓煮黍穰汁洗之。疮若黑者,捣蒜封之。
④治疮肿伤风、中水剧痛者:黍镶烧烟,熏令汗出。(②方以下出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东北桤木
- 钝齿铃子香
- 大乌爪金龙
- 小金钱草
- 轮叶马先蒿
- 枫香树根
- 大独叶草
- 垂丝海棠
- 树葫芦
- 贵州追风散
- 牛心茄子
- 老鼠簕
- 天目木姜子
- 粉苞苣
- 球果藤
- 印度菩提树皮
- 羌活
- 乌金草
- 疏叶香根芹
- 串铃
- 马兜铃
- 三角草
- 大花列当
- 土蜂子
- 罂粟嫩苗
- 水底龙
- 大叶黄杨叶
- 光叶水苏
- 春砂花
- 泡桐叶
- 多头风轮菜
- 海芋
- 水蓼根
- 跌打老
- 毛柄短肠蕨
- 苏铁根
- 冷蕨子草
- 鄂报春
- 慈竹气笋
- 大头菜子
- 海白石
- 球花党参
- 蓝花棘豆
- 羊靥
- 大马蓼
- 回回蒜
- 腊瓣花
- 鬼臼
- 绣球防风
- 千里马
- 塔黄
- 鹤虱风
- 天文草
- 大鱼鳔花
- 唐古特青兰
- 柔软石韦
- 冬瓜
- 漆树皮
- 苘麻
- 鲩鱼胆
- 藏羚角
- 螺蛳
- 吕宋楸毛
- 葛谷
- 决明子
- 剪夏罗根
- 止咳草
- 红瑞木果
- 短柄南蛇藤果
- 益母草花
- 梅花
- 白龙头
- 蛇附子
- 大黑药
- 大夜关门根
- 野木鱼
- 黄耆茎叶
- 七星鱼
- 野梨枝叶
- 舞草
- 马牙半支
- 地盘松球
- 麻花
- 虫笋
- 小麦麸
- 蓬子菜
- 糖茶藨
- 腊雪
- 黄海葵
- 天脚板
- 东方狗脊
- 美商陆
- 青竹标
- 含羞草根
- 糙叶树
- 短叶锦鸡儿
- 脉耳草
- 掐不齐
- 新疆延胡索
- 大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