黍茎
《中华本草》:黍茎
拼音注音
Shǔ Jīnɡ
别名
黍穰
英文名
Broomcorn Millet Stem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禾本科植物黍的茎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icum miliaceum. L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黍,一年生栽培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单生或少数丛生,高60-120cm,有时有分枝,节密被髭毛,节下具疣毛。叶鞘松弛,被疣基毛;叶舌长约1mm,具长约2mm的纤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10-30cm,宽达1.5cm,具柔毛或无毛,边缘常粗糙。圆锥花序开展或国交紧密,成熟后下垂,长约30cm,分枝具角棱,边缘具糙刺毛,下部裸露,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;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4-5mm;颖纸质,无毛,第1颖长为小穗的1/2-2/3,先端尖,具5-7脉,第2颖与小穗等长,通常具11脉,其脉先端渐汇合成喙状;第1外稃形似第2颖,具11-13脉,内稃薄膜质,较短小,长1.5-2mm,先端微凹。谷粒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3mm,乳白色或褐色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南、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。
性味
辛;热;有小毒
功能主治
利尿消肿;止血;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水肿;妊娠尿血;脚气;苦瓠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烧存性研末,每次1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通身水肿: 以黍茎煮汤浴之。 (《纲目》)②治妊娠尿血: 黍穰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: 浓煮黍穰汁洗之。疮若黑者, 捣蒜封之。④治疮肿伤风、中水剧痛者: 黍穰烧烟,熏令汗出。(②方以下出《千金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补缺肘后方》:中苦瓠毒,煮(黍穰)令浓,饮汁数升。2.《食疗本草》:煮取汁浴之,去浮肿。又和小豆煮汁服之,下小便。3.《纲目》:丹黍根、茎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黍茎
拼音注音
Shǔ Jīnɡ
别名
黍穰(《补缺肘后方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黍的茎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黍米"条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辛,热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小便不利,水肿,妊娠尿血。
①《补缺肘后方》:"中苦瓠毒,煮(黍穰)令浓,饮汁数升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煮取汁浴之,去浮肿。又和小豆煮汁服之,下小便。"
③《纲目》:"丹黍根、茎煮汁服,利小便,止上喘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煎水浸浴。
复方
①治通身水肿:以黍茎煮汤浴之’(《纲目》)
②治妊娠尿血:黍穰烧灰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:浓煮黍穰汁洗之。疮若黑者,捣蒜封之。
④治疮肿伤风、中水剧痛者:黍镶烧烟,熏令汗出。(②方以下出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粟米
- 疏松卷柏
- 长年兰
- 酸藤果
- 鼠李皮
- 掌叶蓼
- 玳瑁肉
- 三七草
- 鳝鱼骨
- 慈竹花
- 三七叶
- 水鸡油
- 蜀葵子
- 蜀葵根
- 蜀葵花
- 三匹叶
- 蛇迷草
- 使君子根
- 鼠标蛇
- 屎咕咕
- 蜀漆
- 黄鲴鱼
- 芜菁甘蓝子
- 千金子霜
- 水玉簪
- 南烛叶
- 酒饼叶根
- 朱砂草
- 挂兰
- 桂枝
- 水蓼根
- 鳝鱼皮
- 山胡椒
- 黍根
- 白茅针
- 水黾
- 山油柑叶
- 酥油
- 蟾蜍
- 鼠胆
- 沙拐枣
- 鸨油
- 生瓜
- 粉萆
- 鲨鱼骨
- 蜀五加
- 三丫苦叶
- 山羊肝
- 九牛力
- 水马桑
- 三叉苦
- 鼠
- 马皮
- 水虾草根
- 百舌鸟
- 紫楠
- 蝌蚪
- 粉藜
- 地筋
- 水虾草
- 蛇婆子
- 锁阳
- 酸枣仁
- 豌豆七
- 鼠矢枣
- 蛇藤
- 岩泽兰
- 荜茇根
- 贴骨散
- 沙斑鸡
- 灯台树
- 阔齿兔唇花
- 白檀根
- 绿萼梅
- 苦参
- 飞蛾七
- 玳瑁
- 萹蓄
- 棕榈
- 顺江木
- 水蔓青
- 沙七
- 腊雪
- 梧桐
- 水黄
- 山矾根
- 蛇尾草
- 矮卫矛
- 羊须
- 鼠舌草
- 鼠李
- 野扁豆
- 刷把草
- 水鳖
- 沙旋复花
- 家白蚁
- 沙松果
- 山胡椒根
- 三爪金龙
- 酸枣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