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> 健康  >  中药材大全   »  豆包菌

豆包菌

《中华本草》:豆包菌

拼音注音
Dòu Bāo Jūn
别名
酸酱菌、马屁包、色豆马勃、牛眼睛、豆苞菇、豆包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硬马勃科真菌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solithus tinctorius (Pers.)Cokeret Couch [Lycoperdon capitatum Gmelin.;Scleroderma tinctori-um(Mich.)Pers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子实体不规则球形,径2.5-12cm。基部具一狭缩的柄。全株土黄色,淡赭锈色。包被膜质易破裂。孢体内部充满豆米状颗粒,坚硬,直径1-4mm,埋于黑色胶状物质中,初呈柠檬黄色,后呈褐色,内藏孢子,孢子球形,褐色,密布小刺,直径8-10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土上或林下。为外生菌根菌。夏、秋季习见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子实体不规则扁球形,直径2.5-11cm,基部收缩成柄状。柄长1.5-5cm,直径约3.5cm。包被淡锈色至青褐色,光滑,上部成片状剥落,膜质,易碎。孢体黑色或暗褐色,充满无数小包。小包呈不规扁多角形,黄色至褐色,外露后显粉性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含有萘型枕酸衍生物(naphthalenoid pulvinic acid derivative), 脂肪酸(fatty acid ),麦角甾醇过氧化物(ergostrol peroxide),豆包菌甾醇(pisosterol),22ξ-乙酰氧基-3β,23ξ-dihydroxy-24(28)Z-亚乙基-8-羊毛甾烯[22ξ-acetoxy-3β,23ξ-dihydroxy-24(28)Z-ethylidenelanost-8-ene],22ξ-乙酰氧基-3β,23ξ-二羟基-24-亚甲基-8-羊毛甾烯(22ξ-acetoxy-3β,23ξ-dihy-droxy-24-methylenelanost-8-ene).
性味
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止血;解毒消肿。主胃及食管出血,外伤出血,冻疮流水,流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辛、性平。有消肿、止血的功能。用于消化道出血、冻疮流水、外伤出血等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