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山豆根
《中华本草》:小山豆根
拼音注音
Xiǎo Shān Dòu Gēn
别名
山豆根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四川千金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ephania sutchuenensis H.S.Lo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四川千金藤 多年生草质藤本,主根条状。茎枝纤细,有直纹,质稍硬。叶互生;叶柄着生在距叶片基部约1cm处,长4-7cm,盾状着生;叶片三角形,长6-10cm,宽5.5-9.5cm,先端有时钝,基部近平截,全缘,两面绿色,下面无毛;掌状脉向上3条,向下4-5条,在叶下面明显突起,网脉稍明显,薄革质。花小,单性,雌雄异株;雄株和雌株均为单伞形聚伞花序,腋生;雄花序总花序梗与叶柄近等长,细而直,顶端无小苞片,小聚伞花序4-8,簇生于花序梗末端,每个小聚伞花序有3-7朵花,具花梗;雄花:萼片6,绿色,排成2轮,卵圆形或卵形,先端尾状渐尖,长1.7-2mm,其中尾状部分长0.6-0.9mm;花瓣3,淡黄色,贝壳状,长0.6-0.7mm,宽1-1.2mm,稍肉质;聚药雄蕊与花瓣近等长;雌花:果序腋生,序梗长8-9cm。核果倒卵形,内果皮长约7mm,背部有2行小横肋雕纹,每行7-8条,胎座迹穿孔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肺;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痛;杀虫。主咽喉肿痛;牙痛;腹痛;痔疮肿痛;蛇虫咬伤;蛲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山豆根
别名
山豆根[四川]
来源
防己科小山豆根Stephania elegans Hook. f. et Thoms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痛杀虫。主治咽喉肿痛,牙痛,痔肿,腹痛下痢,咳嗽气喘,驱蛲虫,蛇咬伤,蜘蛛伤。
用法用量
1~3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杉藻
- 慈竹花
- 小山稔
- 南天仙子
- 小柿子
- 小柿子叶
- 刺黄柏叶
- 白药
- 金鸡豇豆
- 小叶买麻藤
- 小洋紫苏
- 小叶地不容
- 小叶桑根
- 小地扭
- 称星蛇
- 小婆婆纳
- 小叶三点金
- 香樟果
- 小果白刺
- 小叶杨
- 小叶爱楠
- 小叶杜鹃
- 土密树
- 豚卵
- 小毒芋
- 小叶金花草
- 小叶罗汉松
- 小果蔷薇
- 小叶石楠
- 小口小金发藓
- 小叶桑
- 小叶金老梅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小叶山鸡尾巴草
- 野胡萝卜根
- 山龙眼
- 小叶薄荷
- 小松藻
- 草柏枝
- 小叶莲
- 小叶昏鸡头
- 小叶鼠李
- 小叶榕
- 小扁草
- 小人参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小叶枇杷
- 小叶蛇总管
- 小报春
- 墨汁鬼伞
- 小凤尾草
- 小棕皮头
- 小毛香
- 小升麻
- 小棕包
- 小檗
- 小儿血参
- 小叶柳
- 小发散
- 小地松
- 小天蒜
- 小果千金榆
- 乌鸦头
- 小乌泡根
- 莨菪
- 北鹤虱
- 峨三七
- 三叶豆
- 云芝
- 直立婆婆纳
- 梁王茶
- 小叶寄树兰
- 小叶鹅掌柴
- 四方蒿
- 小槐花
- 小南木香
- 小寸金黄
- 小岩白菜
- 小叶爬岩香
- 测试
- 小叶野决明
- 小三叶耳蕨
- 山里红
- 小三棵针
- 小叶假耧斗菜
- 小巢菜
- 花生衣
- 杏仁
- 小对叶草
- 接骨风
- 山麻雀
- 大石韦
- 黑升麻
- 猴骨
- 楮皮间白汁
- 毒蛆草
- 牛伴木
- 歪脖子果
- 树地瓜根
- 刺槐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