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寸金黄
《中华本草》:小寸金黄
拼音注音
Xiǎo Cùn Jīn Huánɡ
别名
小茄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小寸金黄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machia deltoidea Wight var.cinerascensFranc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簇生成丛,自根茎发出,可多至20余条,下部发出多数纤维状须根;根茎顶端和茎的基部有数对小鳞片。茎通常数条簇生,直立或上升,高4-25cm,密被多细胞柔毛,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。叶对生或在茎的上半部互生;叶柄长2-3mm或近于无柄;叶片椭圆形至近圆形,长1-2.5cm,宽8-18mm,先端圆钝,稀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两面密被多细胞柔毛,侧脉不明显。花单生于茎上部叶腋,花梗通常与叶近等长,开花时直立、果时下弯;花萼分裂近达基部,裂片披针形,背面被柔毛;花冠黄色,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mm,裂片倒卵状椭圆形,宽4-5mm,先端圆钝,具透明腺点;花丝基部合生成高约1mm的环,分离部分长约2mm;花药卵形;子房无毛,花柱长约3.5mm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约3mm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3000m的山坡草地、灌丛中和岩石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除湿止痛。主风湿热痹;关节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寸金黄
拼音注音
Xiǎo Cùn Jīn Huánɡ
别名
小茄
来源
报春花科小寸金黄Lysimachia deltoidea Wight var. cherascens Franch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性味
微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除湿止痛。主治风湿关节痛。
用法用量
配方泡酒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桂木
- 滇南冠唇花
- 石蜈蚣
- 紫堇
- 华中五味子
- 心叶秋海棠
- 小狮子
- 心叶野海棠
- 滇竹根七
- 滇池海棠
- 水香柴
- 小石蝴蝶
- 狭眼凤尾蕨
- 滇榧子
- 椴树根
- 滇西风毛菊
- 睡菜根
- 滇海水仙花
- 雷公藤
- 小石仙桃
- 野辣子
- 水藿香
- 睡莲
- 红钉耙藤
- 棘叶
- 碱花
- 水菖蒲
- 小白花苏
- 滇姜三七
- 水松叶
- 独脚乌桕叶
- 滇南鸟足兰
- 小酒饼花
- 滇绿豆
- 玄明粉
- 天目木姜叶
- 百尾笋
- 五代同堂根
- 荨麻根
- 淡竹根
- 野酒花
- 冰片
- 绛梨木根
- 杜鹃花叶
- 浆水
- 淡秋石
- 水茄冬子
- 细叶大戟
- 杏花
- 菊苣根
- 杏树皮
- 石燕
- 珊瑚藻
- 筋骨散
- 灯油藤子
- 杧果核
- 石斛露
- 岩蒿
- 油茶根皮
- 滇南马钱
- 箭刀草
- 小蜡树
- 喜鹊肉
- 碎米蕨
- 丁锅树叶
- 茶膏
- 红药子
- 羊山刺
- 淡竹叶
- 斜叶榕叶
- 菊苣
- 细叶谷木
- 狗响铃
- 大一枝箭
- 细叶泥炭藓
- 小蕨萁
- 细草
- 蛤仔壳
- 滇地黄连
- 淡花当药
- 新木橿子
- 心叶百合
- 菥蓂子
- 矩圆线蕨
- 獭胆
- 小豆柴
- 小獐毛
- 向天蜈蚣
- 小青
- 旋覆花
- 新疆香堇
- 犀肉
- 礁膜
- 羊胡髭草
- 荚果蕨贯众
- 小麦苗
- 石风车子叶
- 渐尖毛蕨
- 偏翅唐松草
- 小米口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