雉尾
《中华本草》:雉尾
拼音注音
Zhì Wěi
英文名
Pheasant tai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雉科动物环颈雉的尾羽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捕捉后取下尾羽,洗净,烘干。
原形态
环颈雉,体长约90cm。雌雄异色,雄者羽色华丽。头顶黄铜色,两侧有微白眉纹。颏、喉和后颈均黑色而有金属反光。颈下有一显着的白圈,背部前方主要金黄色,向后转为栗红,再后则为橄榄绿色,均杂有黑、白斑纹。腰侧纯蓝灰色,向后转为栗色。尾羽很长,先端锐尖,中央黄褐色,两侧紫栗色;其中央部贯以多数黑色横斑,至两侧横斑也转为深紫栗色;翼上覆羽大多黄褐而杂以栗色,向外转为银灰色;飞羽暗褐而缀以白斑;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,羽端具锚状黑斑;胁金黄,亦散缀以黑斑;腹乌褐;尾下覆羽栗、褐相杂。雌鸟体形小而尾短,体羽大都沙褐色,背面满杂以栗色和黑色的斑点。尾上黑斑缀以栗色。无距。虹膜栗红色;眼周裸出。嘴淡灰色,基部署民黑;脚红灰褐色,爪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主要栖息在漫生草丛或其他荫蔽植物的丘陵中。常成对活动,鸣声宏亮。脚强善走,不善飞翔。杂食性。巢筑于草地山坡,4-7月繁殖,1年2窝,每窝产卵6-14枚。资源分布:分布几遍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雉尾腺(uropygial gland)分泌的脂状物制裁为二酯蜡(diester wax)的混合物,此酯的一个醇成分是赤式-2,3-十八烷三醇(erythro-2,3-octadecanediol),脂肪酸(fatty acid)成分是C9至C19的奇数及偶数碳脂肪酸;其体中储存脂肪则是普通的三酰甘油(trglyceride)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解毒。主丹毒;中耳炎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烧灰研末,涂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烧灰和麻油,敷丹毒。2.《动植物民间药》:雉羽治耳中烂,黑烧外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雉尾
拼音注音
Zhì Wěi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雉科动物雉的尾羽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雉"条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烧灰和麻油,敷丹毒。"
②《动植物民间药》:"雉羽治耳中烂,黑烧外涂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香薷
- 鹧鸪脂
- 苎麻根
- 肿柄菊叶
- 紫金牛根
- 追骨风
- 醉魂藤
- 龙虾
- 紫铜矿
- 钟萼木
- 西红花
- 地红子根
- 醉鱼草花
- 肿足蕨
- 鱵鱼
- 紫麻
- 锥连栎
- 鳣鱼
- 针砂
- 重叶莲
- 海鳗头
- 紫鸭跖草
- 锥栗果壳
- 针刺铁仔
- 走马胎叶
- 醉马草
- 野芋实
- 牛脾
- 绵马贯众
- 蜘蛛果茎叶
- 山菠萝根
- 钻天杨
- 椰根
- 转心莲
- 鳣鱼肝
- 紫金莲
- 走游草
- 茶绒
- 再生稻
- 自消容根
- 蚤休
- 雉肝
- 干漆
- 紫金砂
- 针叶火绒草
- 蜘蛛
- 鹧鸪菜
- 茱苓草
- 走边疆
- 鯮鱼
- 鳙鱼
- 蜇虫
- 钟花草
- 灰包
- 纵条肌海葵
- 醉针茅
- 白托柄菇
- 橡实壳
- 大将军
- 鸦胆子
- 乌桕
- 小蒜
- 豨莶
- 杨梅根
- 白马骨根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芭蕉花
- 黄栌
- 五叶壁藤
- 毛发唐松草
- 冰草根
- 黄麻叶
- 白刺花叶
- 阔齿兔唇花
- 熊筋
- 云锦杜鹃
- 雉
- 萱藻
- 川牛膝
- 飞天蠄蟧
- 酸模叶橐吾
- 厚叶算盘子
- 龙骨
- 牛尾菜
- 小花老鼠簕果
- 大雪上一枝蒿
- 露兜竻蔃
- 马铃根
- 豨莶草
- 蔓荆子叶
- 地血香
- 鼺鼠
- 锦葵
- 中华莛子藨
- 红雀珊瑚
- 小花黄堇
- 雪胆
- 木耳
- 夏至草
- 豆角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