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叶
《*辞典》:杏叶
拼音注音
Xìnɡ Yè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杏仁"条。
化学成分
含芸香甙、硝酸盐还元酶。
功能主治
治目疾,水肿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敷大恶疮。"
②《本草蒙筌》:"煎汤洗眼止泪。"
复方
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:杏叶,锉,煮令浓,及热溃之,亦可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杏叶
拼音注音
Xìnɡ Yè
别名
杏树叶
英文名
leaf of Apricot, leaf of Ansu Apricot
出处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杏、野杏或山杏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rmeniaca vulgaris Lam.2.Armeniaca vulgaris Lam.var.ansu(Maxim.)Yü et Lu.3.Armeniaca sibirica(L.)Lam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叶长茂盛时采收。
原形态
1.杏 落叶小乔木,高4-10cm;树皮暗红棕色,纵裂。单叶互生;叶片圆卵形或宽卵形,长 5-9cm,宽4-8cm。春季先叶开花,花单生枝端,着生较密,稍似总状;花几无梗,花萼基部成筒状,外面被短柔毛,上部5裂;花瓣5,白色或浅粉红色,圆形至宽倒卵形;雄蕊多数,着生萼筒边缘;雌蕊单心皮,着生萼筒基部。核果圆形,稀倒卵形,直径2.5cm以上。种子1,心状卵形,浅红色。花期3-4月,果期6-7月。2.野杏 本变种的主要特征为 叶片基部楔形或宽楔形;花常2朵簇生,淡红色;果实近球形,红色;核卵球形,离肉,表面粗糙而有网纹,腹棱常锐利。3.山杏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。叶卵形或近圆形,长(3-)5-10cm,宽(2.5-)4-7cm。花单生,直径1.5-2cm;萼片长圆状椭圆形,先端尖;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,白色或粉红色。果实扁球形,直径 1.5-2.5cm,两侧扁,果肉薄而干燥,熟时开裂,味酸涩,不能吃。核易与果肉分离,基部一侧不对称,平滑。花期3-4月,果期6-7月。4.东北杏 大乔木,高5-15m。幼枝无毛。叶椭圆形或卵形,长6-12cm,宽3-8cm。花粉红色或白色;雄蕊多数;子房密被柔毛。核果近球形,直径1.5-2.6cm,黄色;核近球形或宽椭圆形,长13-18mm,宽11-18mm,粗糙,边缘钝。花期4-5月,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3.山杏 生于海拔700-2000m的干燥向阳、丘陵、草原。4.东北杏 生于海拔400-1000m的开阔的向阳山坡灌木林或杂木林下。1.杏 分布于全国各地,多系栽培。在新疆伊犁一带有野生。2.野杏 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,栽培或野生,尤其在河北、山西等地普遍野生,山东、江苏等地也产。3.山杏 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和甘肃等地。4.东北杏 分布于吉林、辽宁等地。资源分布:1.杏 分布于全国各地,多系栽培。在新疆伊犁一带有野生。2.野杏 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,栽培或野生,尤其在河北、山西等地普遍野生,山东、江苏等地也产。3.山杏 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和甘肃等地。4.东北杏 分布于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化学成分
1.杏叶 含芸香甙(rutin),槲皮素-3-鼠李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rhamnoglucoside),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新绿原酸(neochlorogenic acid)。[br]2.野杏叶 含槲皮甙(quercitrin),鼠李素-3-O-鼠李糖甙(rhamnetin-3-O-rhamnoside),鼠李柠檬素-3-O-鼠李糖甙(rhamnocitrin-3-O-rhamnoside)。[br]3.山杏叶 含根皮甙(phlorizin)。
性味
辛;苦;微凉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;明目。主水肿;皮肤瘙痒;目疾多泪;痈疮瘰疬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外用: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敷大恶疮。2.《本草蒙筌》:煎汤洗眼止泪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鹧鸪
- 滚山虫
- 野枇杷
- 莓叶委陵菜
- 凉喉茶
- 白骨走马
- 驴打滚草
- 秋海棠茎叶
- 短叶蹄盖蕨
- 鱼肝油
- 羊胆
- 白常山
- 红半边莲
- 莨菪根
- 灵猫香
- 四里麻
- 布朗耳蕨
- 水蜈蚣
- 豺皮
- 冷饭果叶
- 白石英
- 丝带蕨
- 台湾厚壳树
- 小红蒜根
- 飞蛾树
- 慈竹沥
- 醉鱼草花
- 蝴蝶草根
- 獭皮毛
- 猕猴肉
- 峨眉蕨贯众
- 川滇桤木
- 樟树子
- 乌桕木根皮
- 桂木根
- 刀豆壳
- 水苏根
- 鸱头
- 美人蕉
- 上天梯
- 刺桐花
- 砗磲
- 狗脊贯众
- 独行千里
- 龙眼花
- 紫背天葵草
- 赤芍药
- 金丝梅
- 气桐子
- 荷叶蒂
- 楼梯草
- 黑参
- 海芙蓉
- 鸡子黄
- 土常山
- 白刺花叶
- 菜豆树
- 鸽粪
- 红孩儿
- 五爪龙
- 一支箭
- 水枇杷
- 水冬瓜根
- 万丈深
- 土牡蛎
- 癞皮根
- 木香花
- 无漏子
- 老鼠耳
- 柃木
- 铜棒锤
- 地枫皮
- 桑螵蛸
- 吴茱萸
- 紫堇花
- 黄秦艽
- 带刺马鞭
- 通花根
- 马尾伸筋
- 桃耳七
- 迎春花叶
- 黄颔蛇骨
- 笔罗子
- 博落回
- 桐油
- 都咸子
- 打火草
- 玳玳花
- 见血清
- 苦碟子
- 剪刀股
- 大红袍
- 金丝桃
- 煅石膏
- 鹅肠草
- 蜗牛壳
- 鸢胆
- 救必应
- 佛指甲
- 蒺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