旋花根
《*辞典》:旋花根
拼音注音
Xuán Huā Gēn
别名
筋根(《本经》),续筋根(《本草图经》),旋蒚草根(《救急方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根。3月或9月采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旋花"条。
性味
甘微苦,温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辛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味甘。"
③《救荒本草》:"味甘,性温。"
④《纲目》:"甘滑微苦。"
功能主治
益精气,续筋骨。治丹毒,创伤。
①《本经》:"主腹中寒热邪气,利小便。"
②《别录》:"主续筋。"
③《本草拾遗》:"根苗捣绞汁服之,主丹毒,小儿热毒。根主续筋骨,合金疮。"
④《纲目》:"补劳损,益精气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捣汁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"旋花根细如筋,可啖,故《别录》言其久服不饥。时珍自京师还,见北土车夫每截之,云暮归煎汤饮,可补损伤,则益气续筋之说,尤可征矣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旋花根
拼音注音
Xuán Huā Gēn
别名
旋葍草根、篱天剑根
英文名
root of Hedge Glorybind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lystegia sepium (L.) K Br.采收和储藏:3月或9月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全株不被毛。茎缠绕,有细棱。叶形多变,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,长4-10cm,宽2-6cm,先端渐尖锐尖,基戟形或心形,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-3个大齿缺的裂片。花单生叶腋;花梗长达10cm,有细棱或有时个狭翅;苞片2,宽卵形,先端锐尖;萼片5,卵形;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色或紫色,漏斗状,冠檐微裂,雄蕊5,花丝基部扩大,被小鳞毛;子房无毛,柱头2裂。蒴果卵形,长约1cm为增大的宿存苞片和萼片所包被。种子黑褐色,长约4mm,表面有小疣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-2600m的路旁、溪边草丛,农田边及山坡林缘。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性味
甘;微苦;温
归经
肺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;续筋接骨;解毒;杀虫。主丹毒;劳损;金疮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绞汁。外用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旋花根细如筋,可啖,故《别录》言其久服不饥。时珍自京师还,见北上车夫每截之,云暮归煎汤饮,可补损伤,则益气续筋之说,尤可征矣。2.《本经》:主腹中寒热邪气,利小便。3.《别录》:主续筋。4.《本草拾遗》:根苗捣绞汁服之,主丹毒,小儿热毒。根主续筋骨,合金疮。5.《纲目》:补劳损,益精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罗锅底
- 西红柿
- 大叶云实
- 海芋
- 家麻树
- 老虎须
- 水塔花叶
- 阔叶垂头菊
- 金兰
- 瞿麦
- 楮茎
- 天葵子
- 过岗龙
- 乌桕木根皮
- 木香花
- 白矾
- 野桂皮
- 红沙
- 小红蒜
- 牛筋条
- 鸡脚刺
- 谷蓼
- 绣线菊叶
- 乳白香青
- 金牛七
- 多头风轮菜
- 凤尾七
- 蓬子菜
- 田基黄
- 漏篮子
- 刺南蛇藤
- 大苦溜溜
- 百尾笋
- 墙草
- 大叶千斤拔根
- 田麻
- 厚朴子
- 猪屎豆
- 楝叶
- 猴闼子
- 锦葵
- 雪胆
- 裂叶秋海棠
- 羊洪膻
- 钩石斛
- 竹精
- 浮尸草
- 大蓑衣藤根
- 剑叶耳草
- 镰片假毛蕨
- 金雀儿
- 猴接骨草
- 石楠
- 罗望子叶黄檀
- 杉皮
- 肿足蕨
- 黑石珠
- 白屈菜
- 蒲种壳
- 岩风子
- 紫荆木
- 石楠叶
- 大种半边莲
- 防风花
- 华凤仙
- 车桑仔叶
- 挪挪果
- 葱花
- 黄稔根
- 紫铜矿
- 黑老虎
- 止血丹
- 羊耳蒜
- 小鸦葱
- 蔓剪草
- 黑壳楠
- 海蜇
- 桂花子
- 柔软石韦
- 灰贯众
- 鸭屎树
- 光慈姑
- 雪山芪
- 山油柑叶
- 翅果藤
- 石上藕
- 佩兰
- 岩葱
- 海人草
- 竹柏
- 裸茎千里光
- 挖耳草根
- 木棉根
- 网脉山龙眼
- 枳壳
- 草乌头
- 川山橙果
- 红毛草
- 山腊梅
- 三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