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叶金鸡菊
《中华本草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除虫菊、剑叶波斯菊
英文名
leaf of Lance coreopsis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剑叶金鸡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eopsis lanceolat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剑叶金鸡菊 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茎直立,光滑或基部被软毛,上部分枝。叶对生;叶片3-5深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先端裂片长5-8cm,宽1-1.5cm,先端圆钝,基部渐狭,叶柄长。头状花序生于枝端,直径4-6cm,有10-30cm的长梗;总苞片2层,每层8枚,外层较短或几近等长,椭圆状披针形,内层为缘略带白色;舌状花黄色,长1.5-2.5cm,先端具2-4浅齿;管状花黄色。瘦果椭圆形,长约2.5mm;无冠毛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原产北美。
化学成分
花含线叶金鸡菊甙(Leptosin),大花金鸡菊噢弄甙(Lanceolin)[1,2]。[br]根含1-苯基-1,3,5-庚三炔(1-phenylhepta-1,3,5-tryne),2-苯基-5-(1-丙炔基)噻吩[2-phenyl-5-(1-propynyl)thiopeene][3]。另含生物碱[4]。
药理作用
该植特中的1-苯基-1,3,5-庚三炔和2-苯基-5-(1-丙炔基)噻吩110μm浓度可以抑制线早传染[1]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功能主治
解热毒;消痈肿。主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草药》:化瘀,消肿,清热解毒。治无名肿毒,刀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大金鸡菊、剑叶波斯菊
来源
菊科线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 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南方有栽培。
性味
辛,平。
功能主治
化瘀消肿,清热解毒。主治刀伤,无名肿毒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,捣绒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除虫菊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线叶金鸡菊的叶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茎直立,具短绒毛,上部分枝。叶对生,3~5深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顶端裂片长5~8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狭。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径4~6厘米;花梗长10~30厘米;总苞片2列,每列8枚,外列较短;舌状花黄色,先端具2~4浅齿;管状花黄色。瘦果椭圆形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江苏、广东、贵州等地庭园中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含噢咔类大花金鸡菊甙和查耳酮类线叶金鸡菊甙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辛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贵州草药》:"化瘀,消肿,清热解毒。治无名肿毒,刀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旋花根
- 小石藓
- 向日葵花盘
- 小金梅草
- 孝扇草根
- 心叶野海棠
- 橡实
- 小狗脊
- 小狮子
- 秀丽野海棠
- 小石仙桃
- 鸡心七
- 细叶铁线莲
- 下山虎
- 小豆柴
- 萱藻
- 豆腐渣果
- 旋柄茄
- 狭果茶藨
- 细叶草乌
- 肖菝葜
- 小金樱
- 小青杨
- 杏仁
- 小牛肋巴
- 线叶蚤缀根
- 绣线菊根
- 小萹蓄
- 仙环小皮伞
- 小赤麻根
- 喜树果
- 鹿梨
- 新木橿子
- 旋蒴苣苔
- 金丝桃果实
- 绣球花
- 绣球防风根
- 苋根
- 萱草嫩苗
- 蘘荷子
- 小酒瓶花
- 小一支箭
- 心叶百合
- 熊尾草
- 癣草
- 细叶乌蔹莓
- 小米草
- 绣线菊子
- 仙顶梨
- 菥蓂子
- 小连翘
- 新疆紫草
- 小白绵参
- 纤花千金藤
- 细穗石松
- 下草
- 小蕨鸡
- 仙百草
- 龙眼根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乌鸦
- 新疆羌活
- 旋复花根
- 熊胆
- 小粘药
- 仙掌子
- 苋
- 兴安白头翁
- 小金挖耳
- 小麦麸
- 消毒药
- 溪荪
- 细齿叶柃
- 小茄
- 下果藤
- 苋菜
- 仙茅参
- 萱草根
- 向日葵子
- 小马齿苋
- 夏至草
- 橡木皮
- 溪黄草
- 狭萼半边莲
- 小白棉
- 细叶马料梢
- 细穗爵床
- 细花丁香蓼
- 细轴荛花
- 小芸木
- 荨麻
- 小画眉草
- 驴头
- 蘘草
- 向日葵壳
- 小雪人参
- 新木姜子
- 新疆藜芦
- 旋覆花根
- 熏衣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