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叶金鸡菊
《中华本草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除虫菊、剑叶波斯菊
英文名
leaf of Lance coreopsis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剑叶金鸡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eopsis lanceolat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剑叶金鸡菊 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茎直立,光滑或基部被软毛,上部分枝。叶对生;叶片3-5深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先端裂片长5-8cm,宽1-1.5cm,先端圆钝,基部渐狭,叶柄长。头状花序生于枝端,直径4-6cm,有10-30cm的长梗;总苞片2层,每层8枚,外层较短或几近等长,椭圆状披针形,内层为缘略带白色;舌状花黄色,长1.5-2.5cm,先端具2-4浅齿;管状花黄色。瘦果椭圆形,长约2.5mm;无冠毛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原产北美。
化学成分
花含线叶金鸡菊甙(Leptosin),大花金鸡菊噢弄甙(Lanceolin)[1,2]。[br]根含1-苯基-1,3,5-庚三炔(1-phenylhepta-1,3,5-tryne),2-苯基-5-(1-丙炔基)噻吩[2-phenyl-5-(1-propynyl)thiopeene][3]。另含生物碱[4]。
药理作用
该植特中的1-苯基-1,3,5-庚三炔和2-苯基-5-(1-丙炔基)噻吩110μm浓度可以抑制线早传染[1]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功能主治
解热毒;消痈肿。主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草药》:化瘀,消肿,清热解毒。治无名肿毒,刀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大金鸡菊、剑叶波斯菊
来源
菊科线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 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南方有栽培。
性味
辛,平。
功能主治
化瘀消肿,清热解毒。主治刀伤,无名肿毒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,捣绒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除虫菊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线叶金鸡菊的叶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茎直立,具短绒毛,上部分枝。叶对生,3~5深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顶端裂片长5~8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狭。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径4~6厘米;花梗长10~30厘米;总苞片2列,每列8枚,外列较短;舌状花黄色,先端具2~4浅齿;管状花黄色。瘦果椭圆形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江苏、广东、贵州等地庭园中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含噢咔类大花金鸡菊甙和查耳酮类线叶金鸡菊甙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辛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贵州草药》:"化瘀,消肿,清热解毒。治无名肿毒,刀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孝扇草根
- 小石藓
- 蚬壳
- 心叶野海棠
- 小石仙桃
- 向日葵花盘
- 纤枝山柑
- 小猪鬃七
- 虾
- 西红柿
- 半枫荷
- 铁精
- 西施舌
- 扶桑花
- 小石松
- 单叶铁线莲
- 小白花苏
- 荨麻根
- 木槿子
- 小酒饼花
- 玄明粉
- 线叶蓟
- 小蜡树
- 黑芝麻
- 狭穗鹭兰
- 西藏花椒种子
- 锈钉子
- 细叶小羽藓
- 虎尾兰
- 旋花根
- 西瓜霜
- 仙半夏
- 小白蜡条
- 细叶十大功劳
- 细叶谷木
- 西南文殊兰
- 杏树皮
- 槐米
- 细叶藤柑
- 信石
- 小贯众
- 咸秋石
- 稀花蓼
- 纤花耳草
- 绣球防风果
- 鬼灯笼根
- 夏蜡梅
- 蘘荷
- 细叶桉果
- 仙茅
- 花锚
- 小蓟
- 小血光藤
- 行夜
- 回心草
- 象骨
- 西归芹根
- 杏树根
- 杏叶
- 细叶泥炭藓
- 绣线菊
- 小蕨萁
- 薤叶
- 细草
- 毛诃子
- 小鹭鸶兰
- 喜鹊肉
- 西伯利亚蓼
- 小茅香
- 小金樱子
- 狭叶山胡椒
- 猩猩花
- 兴安薄荷
- 小通草
- 向阳花
- 小青藤
- 细叶野牡丹
- 锡叶藤
- 小药木
- 小血藤叶
- 夏天无
- 席草
- 斜叶榕叶
- 千脚虫
- 小连翘
- 小蕨鸡
- 小粘叶
- 向日葵根
- 小驴蹄草
- 夏腊梅
- 象头花
- 小白绵参
- 血散薯
- 相思子根
- 仙人球
- 显脉罗伞
- 锈毛白枪杆
- 杏子
- 锈叶野牡丹
- 绣球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