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距紫堇
《中华本草》:小距紫堇
拼音注音
Xiǎo Jù Zǐ Jǐn
别名
小草乌、雪上一枝蒿。
英文名
all-grass of Appendiculate corydali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-补编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小距紫堇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ydalis appendiculata Hand. Mazz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小距紫堇 多年生草本。高15-30cm,无毛。块根纺锤形,长5-30mm,常数个成束。茎直立,不分枝,稀上部略分枝。基生叶具长4-11cm的细柄;叶片轮廓圆形,二回三出羽状分裂,末回裂片倒卵形;茎生叶互生,无柄至具短柄,叶片亦为二回三出羽状分裂,末回裂片披针形至条形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4-10cm,疏列数花;苞片,下部者圆形而具深裂,中部者裂片渐少,上部者为披针形而具齿;萼片2,鳞片状,早落;花冠天蓝色,长12-18mm,有鸡冠状突起,距圆筒状与鳞片近等长;子房椭圆形。蒴果狭扁椭圆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-4100m的高山林下或草坡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部至去南北部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散瘀;止血。主劳伤瘀血;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-补编》:有止血、散瘀及麻醉的功能。用于月经不调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大豆叶
- 长叶紫珠
- 莓叶委陵菜
- 豆豉草
- 晚香玉
- 白苏子
- 雀榕叶
- 野鸡头
- 苦檀叶
- 黑芝麻
- 牛奶树子
- 牛筋
- 土田七
- 鸡麻
- 葡萄藤叶
- 猪蹄甲
- 接骨木花
- 麦麸草根
- 峨嵋耳蕨
- 光肺筋草
- 糠油
- 绒毛粉背蕨
- 气桐子
- 黑及草
- 鸭屎树
- 羌活
- 毛木树皮
- 眼子菜根
- 鸨肉
- 鹰眼睛
- 黑点草
- 蚕蛹
- 苦芥
- 鲜地黄
- 骨螺
- 青胡桃果
- 鞭叶铁线蕨
- 二叶舞鹤草
- 竹荪
- 麒麟尾
- 千斤拔
- 粗灰钉
- 小狼毒
- 花蚁虫
- 笔罗子
- 马铃根
- 鹰不泊
- 望江青
- 阔叶垂头菊
- 豹骨
- 肉苁蓉
- 青龙藤
- 鬼臼叶
- 茴香虫
- 钓樟根皮
- 紫楠
- 和合草
- 鸬鹚翅羽
- 鲳鱼
- 葫芦叶
- 紫丁香
- 桃根
- 伴蛇莲
- 紫荆桠
- 马甲子叶
- 华千金藤
- 鳙鱼
- 匙叶龙胆
- 飞蛾七
- 鸡骨柴
- 水蓼
- 枯萝卜
- 煨姜
- 尖苞柊叶根
- 麻叶荨麻
- 黄菀
- 紫萁
- 鱼尾葵根
- 皂荚根皮
- 苦良姜
- 醋
- 鼻烟
- 齿缘草
- 八宝镇心丹
- 少花柏拉木
- 鳖脂
- 炮姜
- 龙利叶花
- 八仙花
- 红粉
- 猴樟
- 土百部
- 蜈蚣草根
- 紫藤根
- 蒲蒻
- 飞燕草
- 蓖麻根
- 梧桐白皮
- 霞天膏
- 沙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