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接骨丹
《中华本草》:黄接骨丹
拼音注音
Huánɡ Jiē Gǔ Dān
别名
过路黄、石栏菜、银柴胡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竹科植物山马菜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rpsophila acutifolia Fisch.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两季均可采挖。抖净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-50cm。根粗壮,圆锥形,黄褐色。茎直立,多分枝,光滑无毛。单叶对生;无柄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2-5cm,宽1-3cm,先端钝尖,基部稍狭,全缘。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,直径1-3cm;花小,白色或粉红色,具短柄,长1-3mm;萼钟状,5裂,边缘膜质;花瓣5,长圆形,长于萼;雄蕊10;花柱2(3),子房1室,胚珠多数。蒴果卵圆形。花果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及平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及陕西。
性味
淡;性凉
功能主治
散瘀消肿;生肌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骨折;外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陕西中草药》: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,化腐生肌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接骨丹
拼音注音
Huánɡ Jiē Gǔ Dān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石竹科植物山马菜的根。秋季采挖。
原形态
山马菜,又名:尖叶丝石竹、石栏菜、尖叶霞草。
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根粗壮,黄褐色。茎多分枝,光滑无毛。单叶对生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2~5厘米,宽1~3毫米,先端钝尖,基部稍狭,全缘;无柄。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;花小,白色或粉红色;萼钟状,5裂,裂片边缘膜质;花瓣5,长圆形,长于萼;雄蕊10;花柱2(3),子房1室,胚珠多数。蒴果卵圆形,花期夏、秋间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山地及平原。分布江苏、陕西及华北各地。
化学成分
含尖叶丝石竹甙,系棉根皂甙元与葡萄糖醛酸、半乳糖,阿拉伯糖、木糖、岩藻糖、鼠李糖、葡萄糖所成的多糖甙。
性味
《陕西中草药》:"味淡,性凉。"
功能主治
《陕西中草药》:"活血散瘀,消肿止痛,化腐生肌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玄参
- 圆叶茅膏菜
- 乌梢蛇
- 小金钱草
- 滇瑞香
- 和合草
- 野柿花
- 独叶山兰
- 冰草白穗
- 滇杠柳
- 雷丸
- 大头橐吾
- 石枫药
- 绵枣儿
- 野西瓜苗
- 崖松
- 血余
- 野苦荬菜
- 华南鳞盖蕨
- 细辛
- 止血丹
- 笔筒草
- 茶子木花
- 山蜡梅
- 金钗股
- 狼把草
- 丝线吊芙蓉
- 糯稻根
- 金盏菊根
- 水禾麻
- 苘实
- 山扁豆
- 盆架树
- 白绒草
- 红叶树
- 马乳
- 秤砣梨
- 地梢瓜
- 铅粉
- 灯台树果
- 使君子
- 山白龙
- 原蚕子
- 地瓜子
- 刺柏
- 纤毛婆婆纳
- 麻牛膝
- 芦叶
- 黑塔子叶
- 丁香根
- 三花枪刀药
- 牛骨
- 榛蘑
- 小肺筋草
- 莙荙子
- 银朱
- 红花岩松
- 鲛鱼皮
- 小南木香
- 南方红豆杉
- 野麦子
- 茅草叶
- 野芋叶
- 毛脉酸模
- 蚌
- 小茴香
- 毛柄短肠蕨
- 大过路黄
- 野葡萄根
- 莲须
- 百步还阳丹
- 水韩信草
- 黑壳楠
- 野菱
- 小贯众
- 小接骨丹
- 牛嗓管
- 鸡冠草
- 海人草
- 青葙
- 小天蒜
- 九节茶
- 大花列当
- 芒硝
- 绿萼梅
- 猪骨
- 樝子
- 矮茎冷水花
- 猪胆粉
- 百花锦蛇
- 茶子心
- 止泻木皮
- 小功劳
- 猪笼草
- 安徽杜鹃
- 椆李
- 艾实
- 猪毛七
- 猪脂膏
- 小被单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