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毛委陵菜
《中华本草》:白毛委陵菜
拼音注音
Bái Máo Wěi Línɡ Cài
英文名
Lanrgecalyx Cinquefoil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大萼委陵菜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tentilla conferta Bge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挖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大萼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。根圆柱形,木质化。花茎被短柔毛及开展白色绢状长柔毛,毛长可达3-4mm。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叶,小叶3-6对,对生或互生;叶柄被短柔毛及开展白色绢状长柔毛;托叶膜质,褐色,外被疏柔毛,有时脱落;小叶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长1-5cm,宽0.5-2cm,先端圆钝或呈舌形,基部常扩大,叶缘羽状中裂或深裂,但不达中脉,裂片三角形、三角披针形或带状长圆形,边缘微向下反卷或有时不明显,上面绿色,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,下面被灰白色绒毛,沿脉被开展白色绢状长柔毛;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,唯小叶对数较少,托叶草质,常齿牙状分裂或不分裂,先端渐尖。花两性;聚伞花序,花梗被短柔毛;花直径1.2-1.5cm;萼片5,三角卵形或椭圆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副萼片5,披针表或长圆披针形,先端圆钝或急尖,比萼片稍短或近等长,果时显着增大;花瓣5,倒卵形,先端圆钝或微凹,比萼片稍长,黄色;花柱圆锥形,基部膨大。瘦果卵形或半球形,直径约1mm,具皱纹,稀不明显。花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耕地边、山坡草地、沟谷、草甸及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甘肃、新疆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酸;凉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。主崩漏;鼻衄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研末3-6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根:味苦、酸,性凉。有止血、凉血的功能。用于子宫功能性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毛委陵菜
别名
热干巴[蒙名]
来源
蔷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内蒙古。
性味
苦、酸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,凉血,止血。主治子宫功能性出血。鼻衄。
用法用量
配方用,1~2钱。血热重者凉服,轻者温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茼蒿
- 螳螂
- 黄花稔
- 天脚板果
- 甜橙
- 白粉蕨
- 土色牛肝菌
- 土木香
- 白脚威灵
- 蒟蒻薯叶
- 白螺蛳壳
- 云南野当归
- 土一枝蒿
- 土细辛
- 变叶美登木
- 白胶香
- 小红蒜
- 乔木刺桐
- 千叶独活
- 水鳖蕨
- 百步还阳丹
- 雁来红
- 百里香叶杜鹃
- 远志
- 荠苎
- 白花龙胆
- 天蓝苜蓿
- 红粘谷子
- 祁州一枝蒿
- 野兔脑
- 风箱树叶
- 扁蕾
- 太白丽参
- 百脉根
- 唐古特报春
- 土沙参
- 羊角纽花
- 大红毛叶
- 可爱复叶耳蕨
- 云南小膜盖蕨
- 兔血
- 天南星
- 羊屎木
- 全缘榕
- 桃茎白皮
- 白鹤菌
- 刻裂紫堇
- 披针骨牌蕨
- 硬骨凌霄
- 爆仗竹
- 黑果拨毒散
- 百两金叶
- 白桦皮
- 云南紫珠
- 野木耳菜
- 硬皮褐层孔菌
- 白苏梗
- 头花猪屎豆
- 獭子树
- 荫风轮
- 白毛鹿茸草
- 白芥
- 甜石榴
- 台湾三颗针
- 白贝
- 银紫丹参
- 云南红豆蔻果
- 野猪黄
- 野茄树
- 羊肾
- 云南五味子根
- 白花坚荚树
- 百尾笋
- 球花党参
- 扁青
- 北沙参
- 斑鸠占
- 虾蟆脑
- 蛤蟆草
- 散血丹
- 川楝子
- 京大戟
- 野绿麻根
- 狗骨
- 芥子
- 上石田螺
- 盐麸树白皮
- 金不换
- 干檀香
- 雷丸
- 卤碱
- 血当归
- 藜芦
- 野罂粟壳
- 不凋木
- 野百合
- 伽蓝菜
- 山蒜
- 二色补血草
- 虫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