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钱菌
《中华本草》:铜钱菌
拼音注音
Tónɡ Qián Jūn
别名
环纹苦乳菇、蘑菇、环纹乳菇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菇科真菌劣味乳菇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ctarirs imsulsus (Fr.)F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宽4-16cm。平展而中凹,近漏斗形;浅黄色、赭黄色,粘,稀有环纹。菌肉白色,乳汁白色,伤后不变色,具微辣及令人不适的异味。褶片直生至微下延。白色,成熟后变赭褐。孢子近球形,淡黄色,有疣突,(6-8.5)μm×(5.5-7)μm。菌柄浅白色或浅肉色,长1.5-5cm,直径0.6-1.8cm,因粘盖皮发达,故粘滑,可与相近的种区分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混交林下。7-10月可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扁球形,中央脐状,或呈漏斗形,直径3-12cm,深土黄色或污橘黄色,具深橙黄色同心环纹。菌肉浅白色。菌褶密,褶间有横脉,白色或黄褐色。菌柄长3.5-6.5cm,直径约1.6cm,类白色或浅肉色,松软或中空。气微,味异、微辣。
性味
苦;性温;有毒
功能主治
追风散寒;舒筋活络。主腰腿酸痛;四肢麻木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黑菇
- 马蹄荷根
- 谷皮藤
- 白蔹
- 牛心果
- 紫玉盘
- 掌羽凤尾蕨
- 海南地不容
- 鹤骨
- 锦鸡
- 小毒芋
- 蔷薇根
- 猬菊
- 柱果木榄叶
- 牡蛎肉
- 羊脂
- 华风车子根
- 草地早熟禾
- 单根木叶
- 白侧耳
- 丽江青木香
- 金荞麦茎叶
- 爬藤榕
- 贯众
- 厚朴果
- 蓝花龙胆
- 萍蓬草根
- 玳瑁
- 满天星
- 枳椇根
- 砂仁
- 徐长卿
- 白花蛇
- 蒲葵根
- 落霜红
- 砗磲
- 高山望
- 臭威灵
- 接骨木花
- 山枇杷根
- 草鞋青
- 黄花香
- 卵叶橐吾
- 鹅内金
- 夏至草
- 南瓜须
- 蜣螂
- 矮脚苦蒿
- 篦子舒筋草
- 矮脚枫叶
- 枪刀药
- 地耳草
- 陈火腿骨
- 蒺藜苗
- 芦莉草叶
- 苦豆子
- 毛野丁香叶
- 竹节人参叶
- 獭肝
- 金雀儿
- 大臭黄荆
- 亮叶冬青
- 西藏酸模
- 菅茅根
- 赤车使者
- 金剪刀
- 福建排草
- 峨眉耳蕨
- 桃金娘
- 毛轴牙蕨
- 辣薄荷
- 裂果卫矛
- 天麻
- 金锦香
- 毛稔根
- 七叶莲
- 土良姜
- 田高粱
- 棉花
- 盒子草
- 鲈鱼
- 桂竹香
- 君迁子
- 毛根杜仲
- 牛嗓管树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菅
- 油柑根
- 毛脉酸模
- 小冬青
- 牛毛七
- 扁豆衣
- 赤铜屑
- 浮石
- 庵 (艹闾)
- 彩斑桑勒草
- 莲叶橐吾
- 腽肭脐
- 漆大姑
- 不灰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