枫香树根
《中华本草》:枫香树根
拼音注音
Fēnɡ Xiānɡ Shù Gēn
别名
枫果根、杜东根。
英文名
Root of Beautiful Sweetgum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采收和储藏:秋、矢采挖,洗净,去粗皮,晒干。
原形态
枫香树 落叶乔木,高20-40m。树皮灰褐色,方块状剥落。叶互生;叶柄长3-7cm;托叶线形,早落;叶片心形,常3裂,幼时及萌发枝上的叶多为掌状5裂,长6-12cm,宽8-15cm,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形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细锯齿,齿尖有腺状突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无花被;雄花淡黄绿色,成葇荑花序再排成总状,生于枝顶;雄蕊多数,花丝不等长;雌花排成圆球形的头状花序;萼齿5,钻形;子房半下位,2室,花柱2,柱头弯曲。头状果序圆球形,直径2.5-4.5cm,表面有刺,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,两瓣裂开,每瓣2浅裂。种子多数,细小,扁平。花期3-4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秦岭及淮河以南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圆锥形,稍弯曲,直径2-6cm,长20-30cm。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,外皮剥落处显黄白色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皮部黑棕色,木部黄白色。气清香,味辛、微苦涩。
性味
辛;苦;平
归经
脾;肾;肝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;祛风止痛。主痈疽疔疮;风湿痹痛;牙痛;湿热泄泻;痢疾;小儿消化不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纲目》:治痈疽已成,擂酒饮,以滓贴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枫香树根
拼音注音
Fēnɡ Xiānɡ Shù Gēn
别名
枫果根、杜东根(《福建民间实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树根。
性味
《泉州本草》:"辛苦,性平,无毒。"
归经
《泉州本草》:"入脾、肾、肝三经。"
功能主治
治痈疽,疔疮,风湿关节痛。
《纲目》:"治痈疽巳成,擂酒饮,以滓贴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乳痈:枫树根一两,犁头草三钱。酒水各半煎服。初起者可使内消;已成脓者,可使易溃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②治痈疔:鲜枫果根二两,红糖一两,酒糟五钱,共捣烂敷患处。(《福建民间实用草药》)
③治肿毒凝结:鲜枫果根二重皮和冬蜜杵烂,敷患处。(《福建民间实用草药》)
④治风湿关节痛:枫树根一至二两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⑤治风疹:枫树根五钱至一两,枫果十一枚,艾叶一钱五分,枫树菌五钱。煮鸡蛋兑洒食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茶
- 顺地红
- 鱼鳞甲
- 薄柱草
- 姊妹树
- 苦参
- 驳骨丹
- 青琅玕
- 青蒿
- 赶风柴
- 饭包草
- (鱼彭)鱼鳃
- 青丝龙
- 鸭脚艾
- 山兵豆
- 鲟鱼
- 八月炸
- 透骨香根
- 高山紫菀
- 香胶木根皮
- 风兰
- 香根芹
- 白苏子
- 白苣
- 麋肉
- 豆腐浆
- 隔山消
- 青黛
- 铁杆蒿
- 粉菝葜
- 鳜鱼
- 向日葵
- 豆瓣香
- 太白贝母
- 三块瓦
- 黄颡鱼涎
- 天蓝苜蓿
- 中华补血草
- 石梓
- 雪莲花
- 大铁扫把
- 牛心茄子
- 白花蛇
- 白牛胆
- 独花兰
- 野茄树
- 毛桤
- 漏斗瓶蕨
- 川谷根
- 水麻根
- 羊胰
- 味牛膝
- 南烛
- 构树
- 百药煎
- 兴安升麻
- 水蛇
- 黄缅桂果
- 黄瓜霜
- 石豆瓣
- 石栗
- 霸王根
- 四方盒子草
- 小过江龙
- 杧果钉
- 海蕴
- 鸡腰果
- 春不见
- 蜣螂
- 天麻子
- 兔头骨
- 斑楮头红
- 松针
- 五爪龙
- 红皮云杉
- 黄连
- 小驴蹄草
- 乌饭树
- 毒鱼藤
- 石膏
- 托柄菝葜
- 毛桐
- 狗宝
- 茶油
- 黄鳝
- 土砂仁
- 兰花参
- 大叶子
- 耧斗菜
- 牡狗阴茎
- 白花铁线莲
- 刺盖草
- 黄鼬
- 香茅根
- 野苎麻
- 毛野丁香叶
- 红果参
- 刀豆根
- 羊不食
- 白背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