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腐浆
《中华本草》:豆腐浆
拼音注音
Dòu Fu Jiānɡ
别名
腐浆、豆浆。
英文名
soya-bean milk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(L.)Merr.种子制成的浆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cine max(L.) Merr. [Phaseolus max L.]
原形态
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茎粗壮,密生褐色长硬毛。叶柄长,密生黄色长硬毛;托叶小,披针形;三出复叶,顶生小叶菱状卵形,长7-13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,侧生小叶较小,斜卵形;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。总状花序腋生;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,有毛;花萼钏状,萼齿5,披针形,下面1齿最长,均密被白色长柔毛;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较萼长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龙骨瓣镰形;雄蕊10,二体;子房线形,被毛。荚果带状长圆形,略弯,下垂,黄绿色,密生黄色长硬毛。种子2-5颗,黄绿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,长约1cm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全国广泛栽培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肺化痰;润燥通便;利尿解毒。主虚劳咳嗽;痰火哮喘;肺痈;湿热黄疸;血崩;便血;大便秘结;小便淋浊;食物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50-250ml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考》:清热下气,利便通肠,能止淋浊。2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清咽,祛腻,解盐卤毒。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清肺补胃,润燥化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豆腐浆
拼音注音
Dòu Fu Jiānɡ
别名
豆浆(《秘方集验》)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制法
参见"豆腐"条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药性考》:"味甘微苦,性凉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味甘微咸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补虚润燥,清肺化痰。治虚劳咳嗽,痰火哮喘,便秘,淋浊。
①《药性考》:"清热下气,利便通肠,能止淋浊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清咽,祛腻,解盐卤毒。"
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清肺补胃,润燥化痰。"
复方
①补虚羸:腐浆煮粥禽。(《纲目拾遗》甜浆粥)
②宁嗽补血:豆腐浆,五更冲鸡蛋,白糖点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③治痰火吼喘:饴糖二两,豆腐浆一碗,煮化顿服。(《经验广集》)
④治淋症:六一散冲腐浆食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⑤治脚气肿痛难走者:热豆浆加松香末,捣匀敷。(《秘方集验》)
临床应用
参见"黄大豆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隔山消
- 青黛
- 铁杆蒿
- 粉菝葜
- 鳜鱼
- 向日葵
- 豆瓣香
- 太白贝母
- 三块瓦
- 黄颡鱼涎
- 天蓝苜蓿
- 中华补血草
- 石梓
- 雪莲花
- 大铁扫把
- 牛心茄子
- 白花蛇
- 白牛胆
- 独花兰
- 野茄树
- 毛桤
- 漏斗瓶蕨
- 川谷根
- 水麻根
- 羊胰
- 味牛膝
- 南烛
- 构树
- 百药煎
- 兴安升麻
- 水蛇
- 黄缅桂果
- 黄瓜霜
- 石豆瓣
- 石栗
- 霸王根
- 四方盒子草
- 小过江龙
- 杧果钉
- 海蕴
- 鸡腰果
- 春不见
- 蜣螂
- 天麻子
- 兔头骨
- 斑楮头红
- 松针
- 五爪龙
- 红皮云杉
- 黄连
- 小驴蹄草
- 乌饭树
- 毒鱼藤
- 石膏
- 托柄菝葜
- 毛桐
- 狗宝
- 茶油
- 黄鳝
- 土砂仁
- 兰花参
- 大叶子
- 耧斗菜
- 牡狗阴茎
- 白花铁线莲
- 刺盖草
- 黄鼬
- 香茅根
- 野苎麻
- 毛野丁香叶
- 红果参
- 刀豆根
- 羊不食
- 白背枫
- 鹈鹕嘴
- 鳍蓟
- 矩圆石韦
- 绿矾
- 凤尾铁角蕨
- 罗汉松
- 薜荔
- 海鹞鱼
- 鸭嘴癀
- 天荞麦根
- 干蟾
- 盾叶薯蓣
- 巴巴花
- 粗糠柴
- 钟花草
- 佩兰
- 寄生藤
- 生瓜
- 黄山药
- 毛鬼头伞
- 金刀菜
- 阳桃花
- 毒箭羊角拗
- 青棉花藤
- 石霜
- 红楠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