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不食
《中华本草》:羊不食
拼音注音
Yánɡ Bù Shí
别名
马尾连、马尾黄连
英文名
root and Rhizome of Javan Meadowru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爪哇唐松草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alictrum javanicum Bl.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爪哇唐松草,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全株无毛。茎直立,中部以上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长达5.5cm;托叶棕色,膜质,边缘流苏状分裂,宽2-3mm;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;茎生叶4-6,三到四回三出复叶;叶片长6-25cm;小叶纸质,顶生小叶倒卵形、椭圆形或近圆形,长1.2-2.5cm,宽1-1.8cm,3浅裂,有圆齿,上面绿色,下面粉绿色,脉隆起,网脉明显。复单歧聚伞状花序呈圆锥状,长约4cm;花两性,花梗长3-10mm;萼片4,花瓣状,椭圆形,长2.5-3mm,白色,早落;花瓣无;雄蕊约15,长2-5mm,花丝上部棒状,下部丝状,长约2.2mm,花药狭长圆形,长约0.8mm,黄色;心皮6-15,花柱长,先端弯曲。瘦果狭椭圆形,长2-3mm,有6-8条纵肋,宿存花柱长0.6-1mm,先端拳卷。花期6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-3400m的山地林下、沟边或较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化学成分
根含鹤氏唐松草碱(hernandezine),异粉防忆碱(isotetrandrine),小檗碱(berberine),氧化小檗碱(oxyberberine),皱唐松草宁碱(thalrugosaminine),皱唐松草酮碱(rugosinone),唐松草舒平碱(thalisopine),芬氏唐松草定碱(thalifendine)。根及茎含小檗碱,非洲防已碱(columbamine),掌叶防已碱(palmatine),药根碱(jatrorrihizine),去亚甲基小檗碱(demethyleneberberine)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肝、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燥湿。主痢疾;关节炎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治关节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玉柏
- 柠条子
- 莠狗尾草
- 羊红膻
- 洋蓍草
- 烟梦花
- 玉
- 盐匏藤果
- 盐麸木花
- 羊洪膻
- 秧鸡
- 由跋
- 刺叶楤木
- 羊肚
- 芫花根
- 玉溪天仙藤
- 羊蹄肉
- 翼首草
- 唇香草
- 眼子菜根
- 羊胡髭草
- 刺瓜
- 燕窝
- 羊毛绒球蟹
- 水松叶
- 燕麦草
- 刺梨
- 羊蹄叶
- 刺通草
- 芋叶
- 洋金花
- 盐肤木根
- 羊蹄暗消
- 吹火筒
- 玉蜀黍根
- 南天竹梗
- 牙刷草
- 玉龙鞭
- 硬九子连环草
- 游草
- 羊屎果
- 玉蜀黍叶
- 烟胶
- 玉米花
- 眼镜蛇
- 硬质早熟禾
- 芋儿七
- 五星蒿
- 药鼠李实
- 羊蹄实
- 胭脂花
- 蘡薁根
- 萤火
- 羊角扭
- 地菍根
- 蜻蜒兰
- 云南美登木
- 白木
- 球花马蓝
- 蔷薇根
- 雀梅藤根
- 白龙穿彩
- 百齿卫矛
- 白蘑
- 玉帘
- 雀脑
- 昆明堵喇
- 土玉桂
- 白栎
- 白冷草
- 矮人陀
- 土连翘
- 白婆婆纳
- 唐松草
- 青钱柳
- 土常山
- 白子菜
- 白千层油
- 玉米黑粉
- 小花鸢尾根
- 槟榔
- 北鱼黄草
- 白鱼尾
- 冰草白穗
- 高山芹根
- 白常山
- 桐油
- 荞麦秸
- 竹根七
- 秦岭冷杉
- 刺柄莲座蕨
- 伴蛇莲
- 羊肾
- 荷莲豆菜
- 白背枫
- 萆薢
- 樟
- 浙贝母
- 南鹤虱
- 地黄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