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麦草
《中华本草》:燕麦草
拼音注音
Yàn Mài Cǎo
别名
乌麦、野麦草
英文名
Herb of Wild Oat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野燕麦和光稃野燕麦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vena fatua L. 2.Avena fatua L.var.glabrata Peterm.采收和储藏:在未结实前采割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1.野燕麦 一年生草本。秆直立,光滑,高60-120cm,有2-4节。叶鞘光滑或基部有毛;叶舌透明膜质,长1-5mm;叶片扁平,长10-30cm,宽4-12cm,微粗糙,或表面及边缘疏被柔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25cm,分枝有棱角;小穗长18-25mm,有2-3朵小花,其柄弯曲下垂,先端膨胀;小穗轴密被淡棕色或白色硬毛,其节脆硬,多断落;颖草质,几相等,通常有9脉;外稃质地坚硬,第1外稃长15-20mm,背面中部以下常有较硬的毛,芒自外稃中部稍下处伸出,长2-4cm,膝曲,芒柱棕色,扭转;雄蕊3,子房无毛。颖果被淡棕色柔毛,腹面具纵沟,长6-8mm。花、果期4-9月。 2.光稃野燕麦 本种形态与野燕麦基本相似,主要区别在于:外稃光滑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野燕麦生于荒芜田野。 2.光稃野燕麦生于山坡草地、路旁及农田中。资源分布:1.野燕麦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。 2.光稃野燕麦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。
性味
甘;平
功能主治
收敛止血;固表止汗。主吐血;便血;血崩;自汗;盗汗;白带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燕麦草
拼音注音
Yàn Mài Cǎo
别名
野燕麦
来源
禾本科燕麦属植物野燕麦Avena fatua L.以全草入药。春夏采收,晒干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收敛止血,固表止汗。用于吐血,血崩,白带,便血,自汗,盗汗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燕麦草
拼音注音
Yàn Mài Cǎo
别名
乌麦(《埴物学大辞典》),野麦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野燕麦的茎叶。未结实前采集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须根较坚韧,秆直立,光滑,高60~120厘米,具2~4节。叶鞘松弛,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;叶舌透明膜质,长1~5毫米;叶片扁平,长10~30厘米,宽4~12毫米,微粗糙,或上面和边缘疏生柔毛。圆锥花序开展,金字塔形,长10~25厘米,分枝具角棱,粗糙;小穗长13~25毫米,具2~3花,其柄弯曲下垂,顶端膨胀:小穗轴节间长约3毫米,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,其节跪硬易断落;颖草质,几相等,通常具9脉;外稃质地坚硬,第一外稃长15~20毫米,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,基盘密生短髭毛,其毛淡棕色或白色;芒从稃体中部稍下处伸出,长2~4厘米,膝曲,芒柱棕色,扭转。颖果被淡棕色柔毛,腹面具纵沟,长6~8毫米。花、果期4~9月。
本植物的种子(野麦子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荒芜田野或为田间杂草。广布我国南北各地。
性味
味甘,性温,无毒。
功能主治
能补虚损。治吐血,出虚汗及妇女红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2两。
复方
①治虚汗不止及吐血后体弱:燕麦草炖杀口肉服。
②治妇女红崩:燕麦草配鸡鲜血和酒炖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粉团花
- 台湾千金藤
- 红果冬青根
- 黑皮青木香
- 佛手花
- 辣椒叶
- 鹅观草
- 番泻叶
- 砗磲肉
- 法罗海
- 鸡爪竻
- 田菁
- 粉菝葜
- 芸香草
- 蝮蛇脂
- 玉溪天仙藤
- 栲栗叶
- 峨三七
- 凤仙
- 伏牛花
- 柽柳
- 榧枝叶
- 鸡爪七
- 蝮蛇胆
- 榧根皮
- 粉萆薢
- 饿蚂蝗
- 锦地罗
- 蜂房
- 鹅脚板
- 佛手露
- 凤眼草
- 番红花
- 鹅管石
- 佛葵
- 蛾药
- 由跋
- 番荔枝
- 蜂蝇
- 黑及草
- 鸡(土从)
- 红簕钩
- 鸡桑叶
- 旱田草
- 佛手柑
- 分筋草
- 粪鬼伞
- 木蜡树叶
- 鸡嗉子花
- 肥猪草
- 方儿茶
- 浮小麦
- 长筒马先蒿
- 鹌鹑蛋
- 肥肉草
- 鸡蛋七叶
- 相思子
- 福建柏
- 鹅脚木叶
- 枫柳皮
- 伏龙肝
- 花木通
- 凤尾搜山虎
- 鄂西粗筒苣苔
- 覆盆子
- 凤尾茶
- 番荔枝叶
- 川素馨
- 凤尾草
- 耳叶排草
- 番薯藤
- 伏毛苎麻
- 蜂斗菜
- 扶桑金星蕨
- 粉苞苣
- 佛手柑根
- 川明参
- 福建胡颓子叶
- 番石榴树皮
- 春花胡枝子
- 凤尾蕉花
- 伏毛山豆根
- 马缨杜鹃
- 羊洪膻
- 番薯
- 凤眼兰
- 凤冠草
- 番石榴皮
- 峨眉香科
- 大画眉草
- 通泉草
- 残槁蔃
- 耳水苋
- 枫香树皮
- 匐地风毛菊
- 楮叶
- 峨眉耳蕨
- 枫香树叶
- 粉霜
- 粉瘤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