毒鱼藤
《中华本草》:毒鱼藤
拼音注音
Dú Yú Ténɡ
别名
白药根、雷公藤蹄。
英文名
Root or stem of Hairypetal Millettia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中南鱼藤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erris fordii Oliv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茎、叶,茎切片晒干;叶晒干。
原形态
中南鱼藤 藤本。奇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15-28cm;小叶5-7,革质,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4-12cm,宽2-5cm,先端短尾状或渐尖,基部圆形,两面无毛。圆锥花序腋生,序轴及花梗均被棕色短硬毛;小苞片,钻形,具毛;花萼浅杯状,萼齿5,三角形,极短,有棕色短柔毛;花冠白色,旗瓣有短爪,翼瓣一侧有耳,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,基部具尖耳;雄蕊10,单体;子房无柄,有黄色长柔毛。荚果长圆形,扁平,长4-9cm,宽约1.5cm,无毛,两侧有狭翅,种子1-4颗。花期8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或溪边灌丛中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藤茎圆柱形,表面粗糙,折断面木部占大部分。完整叶为羽状复叶,小叶5-7片,小叶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4-12cm,宽2-5cm,先端短尾状而稍钝,基部楔圆形,全缘。黄绿色,两面均光滑,近革质。气微。
性味
苦;平;有毒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解毒杀虫。主疮毒;皮炎;皮肤湿疹;跌打肿痛;关节疼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,或末敷。
注意
不可内服。
复方
①治游走性关节炎:(毒)鱼藤五钱,南天仙子(进口品种)适量。共研末,先将(毒)鱼藤以开水一杯浸渍,后入天仙子粉,即成蝴状,敷于患处。②治湿癞:(毒)鱼藤二两,白醋四两。上药煎水,每日洗一次,连洗二日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毒鱼藤
拼音注音
Dú Yú Ténɡ
别名
白药根、雷公藤蹄(《岭南草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毛蕊鸡血藤的根、茎、叶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攀援灌木。茎有纵,纹和皮孔,嫩枝被柔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9~11,倒卵形、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5~16厘米,宽3~6.5厘米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楔形或钝,上面无毛,下面被黄色或褐色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有时为顶生的圆锥花序,长10~25厘米,被黄褐色柔毛;花长1.5厘米,花梗和萼片被黄褐色柔毛;花冠粉红色,旗瓣背面被金黄色茸毛,基部无胼胝状附属物,翼瓣基部两侧有短耳,与龙骨瓣背面各被长硬毛一束;雄蕊一束;雌蕊密被柔毛。荚果长椭圆形,长5~9厘米,近无毛。花期5~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半荫蔽的疏林中或溪畔的灌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,有大毒。
功能主治
杀虫止痒,逐湿痹。
用法用量
外用。
注意
不可内服。
复方
①治游走性关节炎:(毒)鱼藤五钱,南天仙子(进口品种)适量。共研末,先将(毒)鱼藤以开水一杯浸渍,后入天仙子粉,即成糊状,敷于患处。
②治湿癞:(毒)鱼藤二两,白醋四两。上药煎水,每日洗一次,连洗二日。(性味以下出《岭南草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八月札
- 欧泽芹
- 猪肚木
- 三羽叉蕨
- 过山消
- 野辣烟
- 白金古榄
- 车桑子叶
- 鸡爪竻
- 鸬鹚肉
- 白石脂
- 铜锤玉带草
- 小龙胆草
- 钓鱼竿
- 马心
- 槐角
- 藜
- 鹤骨
- 大红袍
- 浙雁皮
- 鲛鱼
- 白龙头
- 紫背草
- 黄背草
- 粟米
- 劲直酢浆草
- 陈冬菜卤汁
- 旱荷叶
- 石蒜
- 白榔皮
- 山葡萄
- 木鳖根
- 达仑木
- 桂树根
- 玉簪
- 莱菔
- 笔筒草
- 梓白皮
- 垂穗荛花
- 庵 (艹闾)子
- 鸡树条果
- 淡花当药
- 枳椇根
- 凤尾蕉花
- 香花刺
- 筋骨草
- 白细辛
- 抓地虎
- 马尾连
- 桃根
- 油茶花
- 枸橘
- 海螵蛸
- 广西过路黄
- 乳腐
- 鼍甲
- 麦瓶草种子
- 射罔
- 泽芹
- 露兜簕
- 牛耳大黄叶
- 藤乌
- 穿肠草
- 铁线草
- 莸
- 掌羽凤尾蕨
- 紫金莲
- 蓝锭果
- 大夜关门根
- 长松
- 山慈菇
- 大独脚金
- 蝙蝠葛
- 楼梯草根
- 两栖蓼
- 岩萝卜
- 樱桃根
- 八角枫花
- 蛏壳
- 鹅绒藤
- 虎皮草
- 红沙
- 海蚯蚓
- 华金腰子
- 壶卢秧
- 竹(鼠留)子油
- 孩儿草
- 鬼臼叶
- 厚膜藻
- 海茜
- 厚叶沿阶草
- 海桐皮
- 槐胶
- 旱冬瓜
- 海蟹壳
- 华南鳞盖蕨
- 海月壳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华鹅耳枥
- 槲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