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仲藤叶
《中华本草》:杜仲藤叶
拼音注音
Dù Zhònɡ Ténɡ Yè
别名
藤杜仲叶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杜仲和毛杜仲藤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araharium micranthum(A.DC.)Pierre[Ecdysanthera micranthaA.Dc.]2.Parabarium chunnianum Tsiang3.parabariumhuaitingiiChunetTsiang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1.粗壮木质攀援藤本。枝有不明显的皮孔,具乳汁,除花冠外,全株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1.5cm,有微毛;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5-8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,基部锐尖。聚伞花序总状,顶生及腋生,花小密集,水红色;花萼5深裂,内面基部腺体不多或缺,裂片披针形;花冠白色或粉红色,坛状,裂片在花蕾中内褶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基部,花药箭头状,花丝短;花盘环状;子房具微柔毛,花柱短,柱头圆锥状。蓇葖果基部膨大,向先端渐狭尖成长喙状。种子长达2cm;种毛长约4cm;绢质白色。花期3-6月,果期7-12月。2.本种与杜仲藤的区别在于:叶片卵圆状椭圆形,背面具黑色乳头状腺点。蓇葖果双生或有时:个不发育;种毛长约1.5cm。花期4-11月,果期8月至翌年2月。3.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:全株除花冠外,均密被锈色柔毛。种毛轮生,长约3cm。花期4-6月,果期7月至翌年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300-800m的山谷、疏林或密林、灌木丛、水旁等处。2.生于海拔250-500m的山林密林中。3.生于海拔200-1000m的热带雨林中、疏林中湿润处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2.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。广西等地。3.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接骨;止血。主跌打骨折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滇绣球
- 红粘谷
- 牛角瓜
- 洋地黄
- 狐胆
- 鲃鱼
- 黄皮叶
- 茳芒
- 烟胶
- 小石藓
- 千叶独活
- 一把篾
- 丁香露
- 东风草
- 黄鹌菜
- 假酸浆
- 鳆鱼
- 铃铃草
- 野葡萄藤
- 竹蠹虫
- 三爪金龙
- 毛叶黄杞
- 龙利叶花
- 曾青
- 狸肉
- 羊胡髭草
- 中华莛子藨
- 菠萝皮
- 地梅子
- 金腰燕
- 心叶兔耳风
- 对节叶
- 红钉耙藤
- 华东膜蕨
- 展枝唐松草
- 玉山芎穷
- 丁茄
- 紫地榆
- 益智仁
- 竹卷心
- 大花卫矛果
- 半春莲
- 和合草
- 驳骨草
- 子楝树叶
- 夏蜡梅
- 兔头骨
- 忽布筋骨草
- 光叶石楠
- 轻粉
- 胡桃壳
- 子楝树根
- 代代花枳壳
- 大花剪秋罗
- 草藤乌
- 皂角菌
- 鬣羚骨
- 密穗砖子苗
- 倒根蓼
- 小扁草
- 玉竹
- 胜红蓟
- 华南铁角蕨
- 野西瓜苗子
- 都咸子
- 明党参
- 野辣烟
- 巴戟天
- 驴断肠
- 荠苨苗
- 黄花地桃花
- 马鬐膏
- 红辣蓼
- 地菍根
- 卵叶水芹
- 单条草
- 卷茎蓼
- 大风药叶
- 咖啡
- 石莲
- 夏丸
- 定经草
- 风箱树
- 旋鸡尾
- 白猪母菜
- 沙七
- 赤小豆花
- 蔗鸡
- 铁棒锤茎叶
- 牛奶子
- 白花菜
- 凤眼草
- 蒲州豉
- 小石松
- 细叶马料梢
- 细锥香茶菜
- 柘树果实
- 茶花
- 珠儿参
- 山麻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