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鳞大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黑鳞大耳蕨
拼音注音
Hēi Lín Dà ěr Jué
别名
大叶山鸡尾巴草、冷蕨萁
英文名
Leaf of Makino's Shield Fern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或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makinoi(Tagawa)Tagawa采收和储藏:嫩叶,春季采收;根茎,四季均可采挖。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达80cm。根茎短而直立,密被褐色、披针形鳞片,全缘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20cm,禾秆色,密被黑色阔披针形和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;叶片纸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30-35cm,宽14-18cm,先端渐尖,基部不缩狭或稍缩狭,两面及叶轴和羽轴均被披针形或纤维状小鳞片,二回羽状;羽片20-30对,互生,平展,基部2-3对常向下反折,披针形,中部的较大,一回羽状;小羽片12-16对,近对生,镰状长圆形,通常基部上侧1片较大,长达1.5cm,先端钝,基部上侧截形并有耳状突起,下侧斜楔形,边缘有芒刺;叶脉羽状,侧脉2-3叉。孢子囊群圆形,背生于小脉先端,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;囊群盖圆盾形,褐色,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下湿石上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甘;微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痈肿疮疖;泄泻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忌食酸辣。
临床应用
新鲜黑鳞大耳蕨嫩叶,除净鳞毛,捣烂加白糖适量,调和涂敷患处,一天换一次;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黑鳞大耳蕨
拼音注音
Hēi Lín Dà ěr Jué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。
原形态
黑鳞耳蕨,又名:大叶山鸡尾巴草。
多年生草木,高35~70厘米。根状茎短而斜升,连同叶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黑色光亮大鳞片。叶簇生,叶柄长10~30厘米,除被棕色大鳞片外,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生狭披针形和倒向下的钻形鳞片;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,厚纸质,长25~50厘米,宽8~15厘米,2回羽状分裂;中部羽片长4~7厘米,镰刀状披针形;小羽片镰状三角形或斜菱形,基部上侧阔而呈三角状凸起,下侧楔形,边缘不分裂,有芒刺头的齿;叶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小,生于分叉的上侧小脉顶端;囊群盖圆盾形,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林下。分布云南、甘肃、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。
功能主治
治下肢疖肿:新鲜黑鳞大耳蕨嫩叶,除净鳞毛,捣烂加白糖适量,调和涂敷患处,一天换一次;忌食酸辣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蝈蝈
- 乌蛇膏
- 芸香
- 香水月季
- 茯神木
- 酸不溜
- 鼋膏
- 光枝勾儿茶
- 香阿魏
- 白鹅膏
- 枝儿条
- 肚拉
- 狗骨柴
- 珠儿参叶
- 香樟叶
- 皱叶狗尾草
- 无花果
- 毛贯众
- 竹叶椒根
- 竹叶榕
- 葛枣
- 蛇接骨
- 粪鬼伞
- 甘薯
- 苹果叶
- 鸭胆
- 土牡蛎
- 柞树皮
- 柞木枝
- 蛇根草
- 香蕈
- 都咸子树皮
- 竹节草
- 角果木子油
- 啤酒酵母
- 毛大丁草根
- 鸡排骨草
- 灵猫香
- 煨姜
- 苦糖果
- 狗舌草
- 铜锣七
- 苦蓢树
- 铁苋
- 西藏凹乳芹根
- 鸢根
- 西洋参
- 高梁泡叶
- 鹈鹕油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蛇婆
- 苦蘵
- 鳖肉
- 高山瓦韦
- 虾须草
- 鲂鱼
- 芭蕉子
- 子楝树根
- 鱼串草
- 鸭涎
- 貒肉
- 观音竹
- 黄花紫丹参
- 香芋
- 猪毛蕨
- 楹树
- 芦竹
- 山竹子
- 掌裂秋海棠
- 矩形叶鼠刺
- 菊花根
- 狗血
- 鸡爪枝皮
- 毛木耳
- 长松
- 百味参
- 西南小阴地蕨
- 钩苞大丁草
- 白鹤灵芝
- 暗紫贝母
- 血沟丹
- 藁本
- 皱巴坚螺
- 西番莲
- 獐髓
- 葛菌
- 坠桃草
- 骨碎补毛
- 苦荬菜
- 血叶兰
- 粗榧枝叶
- 高原鸢尾子
- 贵州远志
- 鸡骨菜
- 跳皮树
- 犀牛皮
- 钩栲
- 紫云英
- 杜鹃兰
- 云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