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鳞大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黑鳞大耳蕨
拼音注音
Hēi Lín Dà ěr Jué
别名
大叶山鸡尾巴草、冷蕨萁
英文名
Leaf of Makino's Shield Fern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或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makinoi(Tagawa)Tagawa采收和储藏:嫩叶,春季采收;根茎,四季均可采挖。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达80cm。根茎短而直立,密被褐色、披针形鳞片,全缘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20cm,禾秆色,密被黑色阔披针形和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;叶片纸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30-35cm,宽14-18cm,先端渐尖,基部不缩狭或稍缩狭,两面及叶轴和羽轴均被披针形或纤维状小鳞片,二回羽状;羽片20-30对,互生,平展,基部2-3对常向下反折,披针形,中部的较大,一回羽状;小羽片12-16对,近对生,镰状长圆形,通常基部上侧1片较大,长达1.5cm,先端钝,基部上侧截形并有耳状突起,下侧斜楔形,边缘有芒刺;叶脉羽状,侧脉2-3叉。孢子囊群圆形,背生于小脉先端,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;囊群盖圆盾形,褐色,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下湿石上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甘;微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痈肿疮疖;泄泻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忌食酸辣。
临床应用
新鲜黑鳞大耳蕨嫩叶,除净鳞毛,捣烂加白糖适量,调和涂敷患处,一天换一次;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黑鳞大耳蕨
拼音注音
Hēi Lín Dà ěr Jué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。
原形态
黑鳞耳蕨,又名:大叶山鸡尾巴草。
多年生草木,高35~70厘米。根状茎短而斜升,连同叶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黑色光亮大鳞片。叶簇生,叶柄长10~30厘米,除被棕色大鳞片外,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生狭披针形和倒向下的钻形鳞片;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,厚纸质,长25~50厘米,宽8~15厘米,2回羽状分裂;中部羽片长4~7厘米,镰刀状披针形;小羽片镰状三角形或斜菱形,基部上侧阔而呈三角状凸起,下侧楔形,边缘不分裂,有芒刺头的齿;叶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小,生于分叉的上侧小脉顶端;囊群盖圆盾形,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林下。分布云南、甘肃、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。
功能主治
治下肢疖肿:新鲜黑鳞大耳蕨嫩叶,除净鳞毛,捣烂加白糖适量,调和涂敷患处,一天换一次;忌食酸辣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蒿
- 黄连
- 黄锁梅
- 黑虎耳草
- 玉米轴
- 黄鳝藤根
- 黑鸫
- 黄麻根
- 黄麻梗虫
- 黑根药
- 黑骨蕨
- 赤车使者根
- 黄金菊根
- 黑芝
- 黄麻叶
- 黑心蕨
- 黑参
- 黑香柴
- 黄鼠肉
- 白头翁
- 角翅卫矛果
- 黄鲴鱼
- 黄鳝
- 黑皮青木香
- 毛木树皮
- 密花山矾
- 黑节草
- 黑面叶根
- 黄麻灰
- 黑藁本
- 倒生莲
- 鹅绒藤
- 黑鹅脚板
- 盾叶薯蓣
- 黄鼠狼
- 莸
- 南酸枣
- 鳝鱼骨
- 堇宝莲叶
- 八角枫花
- 紫苏苞
- 偏花黄芩
- 绿矾
- 珠兰
- 珊瑚冬青
- 百舌鸟
- 榈木
- 长盖铁线蕨
- 红皮
- 南枳椇
- 棱子芹根
- 棱子芹
- 黄花夹竹桃
- 番荔枝叶
- 豆腐
- 金莲花
- 粗榧枝叶
- 蒲草根
- 荷花
- 梅叶
- 竹叶兰
- 独叶岩珠
- 铜锤玉带草
- 紫背草根
- 羊角拗
- 榛蘑
- 龙胡子
- 异型莎草
- 柏子仁
- 雪药
- 豆油
- 荭草
- 白背小报春
- 紫荆果
- 乌头附子尖
- 茶条槭
- 花鱼
- 鳢鱼肠
- 回回蒜
- 龙须参
- 大青木
- 紫茎
- 大草乌
- 水松枝叶
- 五指毛桃根
- 红石耳
- 沙枣花
- 野三七
- 吴茱萸叶
- 紫弹树叶
- 缘桑螺
- 小三棵针
- 海金沙
- 鲫鱼子
- 钱针万线草
- 黄山鳞毛蕨根
- 黄锁梅叶
- 霜红藤
- 虾蟆脑
- 砖子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