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叶椒根
《中华本草》:竹叶椒根
拼音注音
Zhú Yè Jiāo Gēn
别名
散血飞、见血飞、野花椒根、竹叶总管根。
英文名
Root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。的根皮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nthoxylum armatum DC.[Z.planispinum Sieb.et Zucc.;Z.alatum Roxb.var.planispinum Rehd.et Wils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根皮鲜用或连根切片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竹叶椒 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4m。枝直出而扩展,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,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,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;叶轴无毛,具宽翼和皮刺;小叶无柄;小叶片3-5,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5-9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小圆齿,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,主脉上具针刺,例脉不明显,纸质。聚伞状圆锥花序,腋生,长2-6cm;花被片6-8,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;雌花心皮2-4,通常l-2个发育。蓇葖果1-2瓣,稀3瓣,红色,表面有突起的腺点。种子卵形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3-5月,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、灌丛中及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0.5-2.6cm,暗灰色至灰黄色,有较密的浅纵沟。质坚硬,折断面纤维性,横断面栓皮灰黄色,皮部淡棕色,木部黄白色。味苦,麻舌。[br]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外为落皮层。韧皮部外侧有石细胞及纤维,石细胞数个成群散在;纤维数个至20余个成束,排成数层,外侧稀疏,内侧断续成环。木质部中导管单个或2-4个相连,多数径向排列。
化学成分
根含崖椒碱(γ-fagarine),木兰花减(magnoflorine),竹叶椒碱(xanthoplanine);根皮含白鲜碱(dictamnine),茵芋碱(skimmianine)和木兰花碱;花椒根碱(zanthobungeanine);根还含木脂体化合物左旋细辛素(asarinin),左旋竹叶椒脂素(planinin),构型为(1R,2R,5R,6S)-2-(3’,4’-二甲氧苯基)-6-(3”,4”-亚甲二氧苯基)-3,7-双并四氢呋喃[(1R,2R ,5R,6S)-2-(3’,4’-dimethoxyphenyl)-6-(3〃,4〃-methylene dioxyphenyl)-3,7-dioxyabicyclo[3,3,O]-octane];此外还有三萜化合物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和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药理作用
参见白鲜及茵芋条。
性味
辛;苦;温;小毒
鉴别
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0g,乙醇回流提取,提取液浓缩,以10%盐酸溶解,滤过,滤液用氯访萃取,氯仿液回收溶剂至成2ml,作供试品溶液。另取两面针结晶8适量,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含1mg的对照品溶液。取上述两种溶液各约10μl点于同一硅胶H-CMC板上,以氢仿展开,展距10cm,取出晾干,喷雾浓硫酸显色,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棕色斑点。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温中理气;活血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胃脘冷痛;泄泻;痢疾;感冒头痛;牙痛;跌打损伤;痛经;刀伤出血;顽癣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,鲜品60-90g;研末,3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含漱;或浸酒搽;或研末调敷;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驱风,止痛,杀虫。治咳嗽,风湿痛。顽癣,虫牙痛,刀伤出血。2.《湖南药物志》:治头痛,感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叶椒根
拼音注音
Zhú Yè Jiāo Gēn
别名
散血飞、见血飞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土花椒根(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局《医药通讯》(1):35,1972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根皮或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竹叶椒"条。
化学成分
根含生物碱,主要为木兰花碱0.17%,以及竹叶椒碱O.0075%、茵芋碱O.0015%、白鲜碱0.001%、崖椒碱等。
药理作用
参见"白鲜"及"茵芋"条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味辛,性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散寒,活血,止痛。治头痛感冒,咳嗽,吐泻,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牙痛。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驱风,止痛,杀虫。治咳嗽,风湿痛,顽癣,虫牙痛,刀伤出血。"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"治头痛,感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1~1两;或泡酒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风湿痛:竹叶椒根皮、透骨香各五钱,黑风藤、大血藤各三钱,泡酒一斤;日服三次,每次一两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②治关节风湿痛,腰痛:鲜竹叶椒根二至三两。水煎调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痧症腹胀痛、寒滞腹痛:竹叶椒根皮、南五味子根皮各六钱,细辛三钱。研细末,每用温开水送服三至五分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④治虫牙痛:㈠竹叶椒根皮,研末,以适量放入虫牙孔内。(《贵州草药》)㈡竹叶椒根皮七钱至一两,煎水频频含漱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⑤治跌打损伤:鲜竹叶椒根四两,白酒半斤,浸七天;取浸液擦伤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⑥治顽癣:竹叶椒根皮、岩棕各二钱,冰片一分,酒四两,浸泡擦患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⑦治刀伤出血:竹叶椒根皮,研细粉敷伤口。(《贵州草药》)
临床应用
止痛:取土花椒鲜根(或树叶及果实)用蒸馏法制成注射液,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。每次肌肉注射2~4毫升。治疗胆道疾患、胃与十二指肠溃疡、肠痉挛、手术后疼痛208例,一般用药后10~20分钟产生镇痛效果,如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见效更快。镇痛作用可维持5~10小时,必要时可隔12小时重复给药。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,亦无成瘾性,对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等均未发现明显改变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竹叶榕
- 葛枣
- 蛇接骨
- 粪鬼伞
- 甘薯
- 苹果叶
- 鸭胆
- 土牡蛎
- 柞树皮
- 柞木枝
- 蛇根草
- 香蕈
- 都咸子树皮
- 竹节草
- 角果木子油
- 啤酒酵母
- 毛大丁草根
- 鸡排骨草
- 灵猫香
- 煨姜
- 苦糖果
- 狗舌草
- 铜锣七
- 苦蓢树
- 铁苋
- 西藏凹乳芹根
- 鸢根
- 西洋参
- 高梁泡叶
- 鹈鹕油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蛇婆
- 苦蘵
- 鳖肉
- 高山瓦韦
- 虾须草
- 鲂鱼
- 芭蕉子
- 子楝树根
- 鱼串草
- 鸭涎
- 貒肉
- 观音竹
- 黄花紫丹参
- 香芋
- 猪毛蕨
- 楹树
- 芦竹
- 山竹子
- 掌裂秋海棠
- 矩形叶鼠刺
- 菊花根
- 狗血
- 鸡爪枝皮
- 毛木耳
- 长松
- 百味参
- 西南小阴地蕨
- 钩苞大丁草
- 白鹤灵芝
- 暗紫贝母
- 血沟丹
- 藁本
- 皱巴坚螺
- 西番莲
- 獐髓
- 葛菌
- 坠桃草
- 骨碎补毛
- 苦荬菜
- 血叶兰
- 粗榧枝叶
- 高原鸢尾子
- 贵州远志
- 鸡骨菜
- 跳皮树
- 犀牛皮
- 钩栲
- 紫云英
- 杜鹃兰
- 云母
- 云南双盾木
- 杏仁防风
- 南烛叶
- 皂角菌
- 粽巴叶
- 仰天钟
- 鸡公柴果
- 锅粑
- 虎牙
- 金刚散
- 密叶天胡荽
- 鹿筋
- 白云瓜梗
- 生姜汁
- 大叶树萝卜
- 松根
- 浙江七叶树
- 草藤乌
- 短腺小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