肚拉
《*辞典》:肚拉
拼音注音
Dù Lā
别名
都拉参、都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对对参、双参、萝卜参、土败酱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的根。春季发苗前,或秋后苗茎干枯后挖采根部,去掉茎苗,抖净泥沙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主根粗壮,肉质。茎高30~70厘米,略呈四棱形,四边有沟槽,被柔毛,下部稀疏或近于无毛,上部密而间有腺毛。叶对生,倒卵圆形或长椭圆形,呈羽状深裂,不甚规则,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大锯齿,齿微凸成腺体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均被柔毛,基生叶具柄,渐上则近于无柄。花小,白色,成疏散的二歧聚伞花序(有时呈三歧聚伞花序);小花苞片4片,绿色,有腺毛,先端紫红色,副萼为囊状,有8棱,淡绿色,具8个小尖裂齿;萼小,淡绿色,5小尖齿裂;花冠白色或微带紫红,漏斗状,5裂片,内外均被毛;雄蕊4,下部贴生花冠管上;雌蕊1,柱头头状。瘦果有短喙,藏于囊状副萼内。花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林下的半阴处、林中、路边或林边草坡上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。产四川。
形状
干燥的根呈条状或纺锤形,多为单枝,少分叉略似草乌,长3~7厘米,直径0.9~1.5厘米。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,有粗而不规则的纵皱纹,并有小型突起的疔疤。芦头平截,有残茎痕迹。尾部渐细小,底端钝圆或微尖,有时多已折断。质坚实,有纤维。味麻,有毒,切勿口尝。以根条粗壮、均匀、肉质肥厚者为佳。
性味
甘辛,温,有毒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,"性微温,味甘辛,有毒。"
②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平,味苦微甜麻。"
归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补气壮阳,养心止血。治阳痿,白带,风湿性心脏病,虚劳久咳,刀伤出血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温肾益气,解烟毒。治虚劳久咳。"
②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补气,壮阳,养心;外用止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研末。外用:研末敷。
复方
①治气虚带下:土败酱三钱研末,塞入鸡蛋,兑红糖蒸吃。
②治阳痿:土败酱香油炸后研末,开水送服。
③治风湿性心脏病:土败酱三钱,柏子仁三钱。研末,猪肝二两,共蒸吃。
④治刀伤出血:土败酱、百部等分,研末,外敷伤处。(选方出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果紫草
- 鳜鱼
- 止血丹
- 短穗兔耳草
- 柞木枝
- 鬼灯笼根
- 柞树皮
- 鸽
- 猪獠参
- 黄锁梅根
- 高粱七
- 白叶刺根
- 都咸子树皮
- 猪苓
- 贯叶连翘
- 壮筋草
- 豆腐浆
- 白山苔
- 白扁豆皮
- 白牛膝
- 鬼盖
- 黑心解
- 豆腐渣
- 黄颔蛇头
- 竹象鼻虫
- 白梅
- 变叶胡椒
- 竹叶参
- 朱砂藤
- 白托柄菇
- 浙桐皮
- 斑楮头红
- 黑腺珍珠菜
- 白果根
- 猪髓
- 贵州獐牙菜
- 白八角莲
- 豆腐泔水
- 黄金线
- 杯苋根
- 黄颡鱼
- 杂交景天
- 柘木
- 鸐雉
- 白花菜根
- 杯苋
- 黄麻
- 白榄根
- 白花甜蜜蜜
- 姊妹树
- 斑叶兰根
- 枝儿条
- 白刺花叶
- 泽珍珠菜
- 白花杆
- 扁藤叶
- 黑根药
- 柏脂
- 竹荪
- 豆豉姜
- 贵州落地金钱
- 黑骨蕨
- 冰糖
- 高山羊不吃
- 高粱
- 龟血
- 白果树皮
- 拔毒草
- 鬼羽箭
- 白杨树皮
- 钩藤
- 豆腐渣果根
- 白木
- 白杨树
- 仔榄树
- 白花夏枯草
- 猪大肠
- 中华短肠蕨
- 高脚落山箕根
- 白侧耳
- 崩疮药
- 展花乌头
- 中华石龙尾
- 白前
- 栉叶蒿
- 八角金盘
- 白花草
- 白松塔
- 包谷火焰包
- 中华胡枝子
- 棕榈叶
- 豆蔻
- 巴茅果
- 珍珠风
- 浙皖粗筒苣苔
- 黄金菊根
- 赶黄草
- 过山消
- 宜梧叶
- 豆蔻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