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血丹
《中华本草》:止血丹
拼音注音
Zhǐ Xuè Dān
英文名
all-grass of Sagittate Tasseflower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绒缨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milia jauanica (Brum. F.) Roxb. [E. sagittata DC.; e flammea Cass.; Gynura sagittata D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绒缨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光滑或稍有细毛。基部叶和下部叶椭圆形或匙形,先端圆钝,基部渐狭窄成翼柄;中中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,有翼柄或无柄,基部成箭耳状围抱于茎;上部叶长椭圆状形或的状披针形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下延成箭耳状围抱于茎;全部叶片的两面均稍有细毛,啊乳白色,边缘具均匀的微波状锯齿。头状花序直径1-1.5cm,有长梗,成疏松的伞房花丛;总苞筒状钟形,无毛;总苞片线状披针形,长6--8mm,先端渐尖,边缘膜质;管状花冠深红色或金黄色。瘦果呈5棱形,两端平截;冠毛多数,白色,细而粗糙。花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原产热带地方,现全国各地常有栽培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散毒,行血。主蛇咬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草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止血丹
拼音注音
Zhǐ Xuè Dān
来源
菊科止血丹Emilia sagittata (Vahl)DC.[Gynura sagittata DC.]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散毒,行血。外用治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捣烂敷伤口周围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止血丹
拼音注音
Zhǐ Xuè Dān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止血丹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纤细,高约30厘米。叶互生,倒披针形,长5~6厘米,宽1~1.2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狭长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紫色;无柄。头状花数枚顿生;总苞钟形;苞片1列,近基部附有数枚小短苞;花全为管状,黄色。瘦果有棱线,冠毛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草坡。
性味
性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
散毒,行血。
复方
治蛇咬伤:止血丹适量,捣绒敷伤口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胭脂木
- 篦子舒筋草
- 金边兔耳
- 茅膏菜
- 华东瘤足蕨
- 云南荚蒾根
- 土人参
- 鲨鱼翅
- 毛叶轮环藤
- 何首乌
- 岩蒿
- 黑风散
- 白子菜
- 东北鼢鼠
- 金箔
- 鹅臎
- 金雀根
- 铁马鞭
- 蘘荷子
- 牛黄
- 楠木皮
- 桂木根
- 獐骨
- 大树甘草
- 水牛角浓缩粉
- 柠檬皮
- 六方藤
- 水稻清
- 紫金标
- 白头翁
- 苏木蓝
- 岩泽兰
- 复生草
- 茶子心
- 苏铁根
- 榕树果
- 圆果冷清草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九节风
- 盐麸叶
- 华东瓶蕨
- 胡杨
- 伏龙肝
- 白刺花
- 脉果漆
- 一叶萩
- 元宝槭
- 野芝麻
- 野山芝麻
- 透明草
- 水红木根
- 凤仙根
- 两指剑
- 鳙鱼头
- 继木[檵木]
- 北沙参
- 尖苞柊叶根
- 鸡屎藤果
- 辣椒
- 中华短肠蕨
- 香排草
- 白饭豆
- 鸭脚木根
- 鲫鱼
- 黄牛毛藓
- 堇宝莲叶
- 女金芦
- 台蘑
- 滴水珠
- 节瓜
- 莿(木冬)
- 黑沙蒿
- 锅铲叶
- 迷迭香
- 寒莓叶
- 桔梗
- 狭叶山胡椒
- 红楠
- 水折耳
- 莎草
- 黄栌枝叶
- 豆腐渣
- 芒叶小米草
- 栗花灯心草
- 鸭头
- 小金钱草
- 石韦根
- 罗布麻
- 土人参叶
- 鳢鱼
- 野苦梨根
- 小柿子
- 化气兰
- 雀梅藤
- 水蔗草
- 楮茎
- 河豚目
- 冰糖草
- 雁肪
- 大腹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