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天果
《中华本草》:冲天果
拼音注音
Chōnɡ Tiān Guǒ
别名
冲天子、毒鱼藤、闹鱼藤、乔木鸡血藤。
英文名
Naoyu Millettia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扁果崖豆藤的根和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llettia ichthyoctona Drak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扁果崖豆藤 乔木,高达15m。小枝无毛或被疏毛。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长12-17cm;无托叶;叶柄长2-3cm;小叶5-7顶生小叶柄长约1.5cm,叶片歪卵形、长圆状卵形或近椭圆形,长5-8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,基部偏斜,两侧不等大,上侧耳状,下侧截平,上面绿色,下面浅绿色;侧脉7-8对。总状花序近枝端腋生,长8-12cm,花序轴被细毛;花疏生;花梗长l-1.8cm;花长约1.5cm,玫瑰红色;花萼钟状,被疏毛,5齿裂;蝶形花冠,芳香;雄蕊10,二体。荚果扁平,倒卵状,略弯曲,先端较大,中部以下渐小,果长约8cm,宽约2.5cm。种子2-4颗。花期2-4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热河谷地区的山坡、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及含鱼藤酮(rotenone)和类鱼藤酮(rotenoids)等有毒成分。
性味
苦;辛;凉;大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消肿解毒;活血祛风。主痈疮疖肿;湿疹瘙痒;癣疥;癞痢头;跌打损伤;骨折;外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根、叶、果:味苦、辛,性凉。有消肿拔毒,止痒的功能。用于秃顶、疮疖红肿。皮疹,皮肤瘙痒、急性肠胃炎,跌打损伤、骨折、刀枪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冲天果
别名
闹鱼藤、冲天子、毒鱼藤
来源
豆科冲天果Millettia ichthyoctona Drake,以根、叶、果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苦、辛,凉。有大毒。
功能主治
消肿拔毒,止痒。
治秃顶:煎水外洗。
疮疖红肿,异物入肉,皮疹,皮肤瘙痒: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还可治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等。
民间亦用作毒鱼药,农药等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灰叶
- 鸭肫衣
- 鹌鹑蛋
- 老鹤草
- 五加叶
- 羊角拗子
- 白豆蔻壳
- 水梨藤
- 川滇桤木
- 三分三
- 亮叶冬青
- 地黄瓜
- 菊花叶
- 头顶一颗珠
- 土瓜
- 榕树
- 滇南马钱
- 荆芥
- 小红藤
- 胡颓子根
- 沙苑子
- 牯岭凤仙花
- 鸡蛋壳
- 粟糖
- 有柄石韦
- 肉穗草
- 水毛花
- 蛾眉石凤丹
- 石耳
- 偷筋草
- 浆包藤
- 蛇接骨
- 挂金灯
- 散血藤
- 海莲果
- 黄颡鱼颊骨
- 藜芦
- 风湿木
- 新疆一支蒿
- 鸢脑
- 蒿枝七
- 华风车子叶
- 蜂房
- 翅茎蜂斗草
- 丝瓜根
- 白花猪母菜
- 天韭
- 蒲桃种子
- 扶栘木皮
- 缩砂蜜
- 向日葵
- 大花威灵仙
- 红毛叶马蹄香
- 龙眼
- 糙叶千里光
- 白蜡花
- 鹊豆
- 青榨槭
- 薜荔根
- 丁香枝
- 仙环小皮伞
- 十两叶
- 杜鹃花果实
- 凫肉
- 藤三七
- 过山青
- 蟛蜞菊
- 岩泽兰
- 瓦草
- 长管香茶菜
- 狐心
- 铁扇子
- 笔仔草
- 杯菊
- 菵米
- 小朴松实
- 大木通
- 腊梅
- 接骨木叶
- 苦瓜叶
- 大三叶升麻
- 龟胶
- 蝴蝶树
- 对叶草
- 莠狗尾草
- 鮸鱼
- 菟葵
- 天蓬草
- 篱栏网
- 黑根药
- 石壁莲
- 扁青
- 维特他
- 管仲
- 扛板归根
- 鸡蛋果
- 将军树
- 花生壳
- 天花粉
- 白枪杆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