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天果
《中华本草》:冲天果
拼音注音
Chōnɡ Tiān Guǒ
别名
冲天子、毒鱼藤、闹鱼藤、乔木鸡血藤。
英文名
Naoyu Millettia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扁果崖豆藤的根和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llettia ichthyoctona Drak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扁果崖豆藤 乔木,高达15m。小枝无毛或被疏毛。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长12-17cm;无托叶;叶柄长2-3cm;小叶5-7顶生小叶柄长约1.5cm,叶片歪卵形、长圆状卵形或近椭圆形,长5-8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,基部偏斜,两侧不等大,上侧耳状,下侧截平,上面绿色,下面浅绿色;侧脉7-8对。总状花序近枝端腋生,长8-12cm,花序轴被细毛;花疏生;花梗长l-1.8cm;花长约1.5cm,玫瑰红色;花萼钟状,被疏毛,5齿裂;蝶形花冠,芳香;雄蕊10,二体。荚果扁平,倒卵状,略弯曲,先端较大,中部以下渐小,果长约8cm,宽约2.5cm。种子2-4颗。花期2-4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热河谷地区的山坡、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及含鱼藤酮(rotenone)和类鱼藤酮(rotenoids)等有毒成分。
性味
苦;辛;凉;大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消肿解毒;活血祛风。主痈疮疖肿;湿疹瘙痒;癣疥;癞痢头;跌打损伤;骨折;外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根、叶、果:味苦、辛,性凉。有消肿拔毒,止痒的功能。用于秃顶、疮疖红肿。皮疹,皮肤瘙痒、急性肠胃炎,跌打损伤、骨折、刀枪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冲天果
别名
闹鱼藤、冲天子、毒鱼藤
来源
豆科冲天果Millettia ichthyoctona Drake,以根、叶、果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苦、辛,凉。有大毒。
功能主治
消肿拔毒,止痒。
治秃顶:煎水外洗。
疮疖红肿,异物入肉,皮疹,皮肤瘙痒: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还可治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等。
民间亦用作毒鱼药,农药等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露蜂房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川芎
- 红帽顶
- 苍山冷杉
- 西南小阴地蕨
- 黄花山柰
- 香水月季
- 博落回
- 蝴蝶藤
- 紫珠
- 土贝母
- 木兰寄生
- 赤地榆
- 白背青荚叶
- 一枝黄花
- 马鞍藤
- 海螺厣
- 牡丹藤
- 石仙桃
- 商陆花
- 碎骨红
- 中华莛子藨
- 树五加
- 蝇子草
- 绒毛桢楠
- 大一面锣
- 云南荚蒾根
- 鹿心草
- 大叶马尾连
- 阔叶石韦
- 苦苣苔
- 薏苡仁
- 蕨
- 九香虫
- 毛蕊花
- 赤茯苓
- 泡泡草
- 虎杖
- 刺茶美登木
- 九节风
- 碱蓬
- 竹叶菜
- 山甘草
- 双飞蝴蝶
- 血余
- 栀子根
- 三品一枝花
- 陈火腿骨
- 牛屎树
- 云锦杜鹃
- 柞木
- 紫苏
- 狗母鱼
- 华紫报春花
- 矮脚龙胆
- 锦鸡
- 簕竹
- 鹿蹄根
- 辣辣菜
- 苦瓜叶
- 龙胆地丁
- 金鸡尾巴草根
- 蝈蝈
- 大黄
- 麋脂
- 皂荚根皮
- 乔木刺桐
- 二叶舌唇兰
- 落地生根
- 五裂槭
- 如意草
- 白花藤
- 棘叶
- 砂仁花
- 葡萄叶秋海棠
- 尿泡草
- 马雹儿
- 鸡蛋七
- 秋葡萄茎
- 蒲葵叶
- 竹叶莲
- 朱砂七
- 干岩矸
- 黄瘤孢
- 光素馨
- 昆明堵喇
- 猪脂膏
- 三角风
- 火把花
- 硬水黄连
- 骆驼黄
- 黄葵
- 野大豆藤
- 鹿耳韭
- 白鹇
- 兰竹参
- 纤毛婆婆纳
- 赤扬
- 耧斗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