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泡草
《中华本草》:泡泡草
拼音注音
Pào Pào Cǎo
别名
尖叶棘豆、山泡泡、羚羊蛋。
英文名
Franchet Groundcherry
出处
出自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山棘豆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xytropis oxyphylla DC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采收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山棘豆 多年生草本,高7-12cm,全株呈白色。小叶3-4枚轮生,线形,长1-1.5cm。花序似头状,花长14-17cm,有毛。荚果膨大,球形或卵状球形,直径8-11mm,被褐色毛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沙丘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性味
辛;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感冒;咽喉痛;疮疖痈肿;瘰疬结核;急慢性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,鲜品15-30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;或研末调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泡泡草
拼音注音
Pào Pào Cǎo
别名
尖叶棘豆、山泡泡、羚羊蛋
出处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山棘豆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7~12厘米,全株呈白色。小叶3~4个轮生,线形,长1~1.5厘米。花序似头状;花长14~17(13~18)毫米,淡紫色或紫红色;花萼与叶柄等长,萼有毛,长6~9毫米。荚果膨大,球形或卵状球形,径8~11毫米,有褐色毛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沙丘上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陕西、内蒙古。
性味
辛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疮疖痈肿,乳腺炎,感冒,瘰疬结核,急慢性湿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(鲜品0.5~1两);或研末为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涂。
复方
①治疮疖痈肿:鲜泡泡草一两。水煎服。
②治乳腺炎(初期):泡泡草适量。煎水外洗。
③治瘰疬结核:泡泡草、白蒺藜各适量。研末,麻油调敷患处。
④治急慢性湿疹,婴儿湿疹:泡泡草、北五加皮、甘草各一钱。研末,苦参籽馏油调涂,一日三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脓见愁根
- 枇杷
- 砒霜
- 萍蓬草根
- 蒲圻贝母
- 欧活血丹
- 披麻草
- 荆三棱
- 蒲桃壳
- 蒲桃根皮
- 角螺
- 角螺厣
- 蓬莪术
- 蟛蜞
- 牛耳枫根
- 寄生黄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皮袋香根
- 润肺草
- 三出叶委陵菜
- 三分丹
- 黄缅桂
- 黄羊油
- 三台红花
- 黄羊角
- 三叶委陵菜根
- 黄花虱麻头
- 黄茶根
- 苣荬菜花
- 渐尖叶独活
- 平贝母
- 瓶尔小草
- 枇杷花
- 枇杷木白皮
- 金毛木通
- 荠菜花
- 菩萨鱼
- 饿蚂蝗
- 鳑魮鱼
- 牛眼珠
- 朴松实
- 尖耳贯众
- 黄石脂
- 黄背草
- 黄花参
- 黄花蔷薇
- 乳香
- 黄矾
- 黄稔根
- 黄花忍冬
- 黄花母
- 三叶崖爬藤
- 黄芫花
- 肉桂叶
- 挖耳草根
- 黄花地锦苗
- 黄荆子
- 黄茅
- 青鱼枕
- 海蚯蚓
- 黄秋葵叶
- 黄花獐牙菜
- 披针骨牌蕨
- 牛髓
- 槐胶
- 金花菜
- 东廧子
- 郎伞木
- 糖橘红
- 一枝蒿
- 腰子草
- 云南荚蒾根
- 礜石
- 越橘叶
- 莨菪
- 野罂粟壳
- 营实
- 烟管蓟
- 野丹参
- 野大豆藤
- 衣鱼
- 野胡萝卜根
- 地皮风
- 玫瑰茄
- 云南小膜盖蕨
- 云南红豆蔻
- 黄皮叶
- 瑞香根
- 球衣藻
- 大薸
- 肉根还阳参
- 干冬菜
- 无花果
- 老虎耳根
- 红叶树子
- 桔梗
- 水凤仙
- 大尾摇
- 柠条籽
- 五倍子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