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蒴苣苔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半蒴苣苔
别名
山白菜、天目降龙草
来源
苦苣苔科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e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。主治湿热黄疸。
用法用量
全草晒干,研细末,每次5钱,拌红糖,晚饭前用黄酒送服,每日1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半蒴苣苔
拼音注音
Bàn Shuò Jù Tái
别名
山白菜、天目降龙草、石花菜、尿桶草、石花、牛蹄草、牛舌头、白观音扇、石塔青、降龙草、石杓麦、乌梗子、岩茄子、岩苋菜、牛耳朵菜、蚂拐菜、大蚂拐菜、麻脚杆、岩莴苣、石莴苣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半蒴苣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miboea henryi Clarke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半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,高10-40cm。茎具4-8节,不分枝,肉质,散生紫斑,无毛或疏生短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7cm,具翅,基部合生成船形;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5-17cm,具翅,基部合生在船形;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1-7cm,宽2.2-9.2cm,先端包尖或渐尖,基部下延,全缘或有波状浅钝齿。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,具3-10余花;花序梗长1-17cm;总苞球形,直径1-2.5cm,先端具尖头,淡绿色;花萼长约1.4cm,萼片5,长圆状披针形,干时膜质;花冠白色,具紫色斑点,长约4cm,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,内面基部具1毛环,上唇2浅裂,下唇3浅裂;能育雄蕊2,分生,药室先端连着,退化雄蕊3,小;子房近条形,比花柱短。蒴果呈牛角形,稍弯,长1.5-2.5cm,基部宽3-4mm。花期8-10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-2100m的山谷林下或沟边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湿热黄疸;咽喉肿痛;毒蛇咬伤;烧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,或鲜品绞汁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功劳根
- 乌苏里瓦韦
- 甘露子
- 白残花
- 风车藤
- 花唐松草
- 鸡大腿
- 虎肉
- 曲花紫堇
- 饭包草
- 海雹菜
- 屈头鸡
- 臭草
- 金色狗尾草
- 南五味子
- 婆婆纳
- 羊血
- 蒙古马兰
- 马刀
- 黄接骨丹
- 野芋
- 红树果
- 昆布
- 铁扇子
- 黄藤
- 海蛇
- 花木通
- 金槐
- 三叶海棠
- 丁癸草
- 大叶黄杨
- 黄花菜
- 鲥鱼
- 花南星
- 乌鱼刺
- 莲须
- 十大功劳根
- 茜草藤
- 木贼
- 香苏草
- 芸薹
- 黄花稔
- 粗腿羊肚菜
- 清风藤
- 美汉草
- 壶卢秧
- 一枝黄花
- 熊蕨根
- 鸡爪草
- 黄皮
- 蜈蚣藻
- 紫杉
- 杉皮
- 白椴
- 竹鼠子牙
- 露水草
- 蔓斑鸠菊
- 蠘
- 中华补血草
- 花鱼
- 白花灯笼
- 肥荚红豆
- 黄栎
- 白带草
- 乌鸦肉
- 黄花夹竹桃
- 狼油
- 川榛
- 槭叶止血草
- 天竺黄
- 卷毛婆婆纳
- 榔榆茎叶
- 骨把
- 金沙草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红须须
- 柳白皮
- 鳆鱼
- 荃皮
- 潺槁树
- 炮弹果
- 鮧鱼
- 关东丁香
- 挂金灯
- 黄屈花
- 苦菜花子
- 刺竹茹
- 木竹子
- 矩形叶鼠刺
- 鸭
- 桤木皮
- 羊角扭
- 石莲子
- 灵砂
- 草问荆
- 金花菜
- 止泻木皮
- 豹皮菇
- 红活麻
- 五加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