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豇豆
《中华本草》:岩豇豆
拼音注音
Yán Jiānɡ Dòu
别名
岩泽兰
英文名
all-grass of Fleshyleaf Lysionotus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员石苣苦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onotus carnosus Hams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内叶吊石苣苔 小灌木,高4-30cm。幼枝常具短毛。叶3,轮生或对生;叶柄粗,长1-4mm,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;叶片革质,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1-5cm,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;叶3,轮生或对生;叶柄粗,长1-4mm,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;叶片革质,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1-4mm,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;叶片革质,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1-5cm,宽1-2.4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少数牙齿,侧脉3-4对,极不明显。花序腋生,有1-2花;花梗长5-12mm;苞片对生,披针形,疏被短毛或近无毛;花萼5深裂至基部,裂片三角形;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或紫色,长约3cm,檐部二唇形,上唇长约3mm,2裂,下唇长约7mm,3裂近中部;能育雄蕊2,无毛,花丝线形,花药相连,退化雄蕊3;花盘杯状,边缘有牙齿;雌蕊长约2cm,无毛。蒴果线形,长约6cm,宽约2mm。种子纺锤形,有柄,先端有1长毛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500m的山地林中树上或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贵州、广西及云南。
药理作用
抗菌作用: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草绿色链球菌、卡他球菌、肺炎球菌、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。
性味
味辛;微甘;性平
归经
肺;脾经
功能主治
散风止咳;化食消积。主风寒咳嗽;小儿疳积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草药》:驱风,止咳,生肌,止血,补虚,软坚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岩豇豆
拼音注音
Yán Jiānɡ Dòu
别名
岩泽兰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吊石苣苔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附生灌木。茎匍匐,随处生根,有分枝。叶3枚转生;具短柄;叶片卵状椭圆形,厚革质,长2.5~6厘米,宽1~2.2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边缘有极疏的浅齿,下面有红斑。聚伞花序,具长花序柄;花疏散;苞片倒披针形,革质;萼筒短,钟形,5裂,裂片狭披针形;花冠管状,紫色,中部以上膨胀,先端2唇形,裂片先端圆。蒴果线形,长7~10厘米,成熟时2瓣裂。种子细小,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岩上。
药理作用
抗菌作用。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草绿色链球菌、卡他球菌、肺炎球菌、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都有一定抑菌作用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辛微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止咳,健脾消积。治感冒,慢性气管炎,钩端螺旋体病,劳伤吐血,小儿疳积。
《贵州草药》:"驱风,止咳,生肌,止血,补虚,软坚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浸酒服。外用:研末炒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感冒风寒发热:岩豇豆一两。煎水服。若产后腹痛,用酒炖服。
②治咳喘或风寒咳:岩豇豆一两。煎水服。若肾虚弱则炖肉吃;劳伤则泡酒服。
③治小儿疳积:岩豇豆、小夜关门各三钱,鸭公头叶一钱,瓷瓦灰三分。调水蒸猪肝吃。
④治九子疡(瘰疬):岩豇豆一两,天南星五钱。研末,用甜酒糟炒后敷患处。
⑤治枪伤:岩豇豆研末敷伤口;或煮水洗枪伤,能促进子弹的排除。
⑥治劳伤吐血:岩豇豆一两。泡酒服。(选方出《贵州草药》)
临床应用
①治疗慢性气管炎
取鲜品3两洗净切碎,水煎2次,过滤,将滤液浓缩成60毫升,2次分服;或按每人每天剂量的生药制成浸膏片,每次6片,日服3次。均为饭后服,10天为一疗程,疗程间隔1~7天。治疗784例,经二疗程近期控制215例(27.4%),显效287例(36.6%)。据观察,本品止咳作用最好,祛痰及平喘次之;疗效发生时间以3~5天为最多,个别病例在10天后见效,副作用较少,偶见有轻度口干,恶心,腹隐痛,腹泻,疲乏,唇麻,及下肢浮肿;有胃痛者能引起胃痛加剧。一般不需停药,可以对症处理。
②治疗钩端螺旋体病
取岩泽兰干品2两、金钱草5钱,加水约600毫升,煎至300毫升左右,早晚分服;或浓缩成60毫升,每日3次分服。经治20例,多为病程较短、出血现象不严重的患者,均治愈。一般服药后第2天症状减轻。4~5天消失,最迟者8天;有黄疸者药后第3天开始退黄,6天黄疸消失。治疗期间不必加对症治疗药物。服药后未见副作用。本药对重症患者疗效如何,尚待观察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延羽卵果蕨
- 榆皮涎
- 油草
- 乌榄核
- 野靛青
- 岩萝卜
- 山莨菪
- 圆叶碱毛茛
- 黑风散
- 榆拟层孔菌
- 油茶油
- 岩梭花
- 马鬐膏
- 岩藿香
- 樱桃枝
- 宜梧
- 油柑木皮
- 月季花叶
- 岩枇杷
- 马蛋果
- 紫花芥
- 蝮蛇
- 山棯根
- 长距兰
- 蛇果黄堇
- 白僵蚕
- 牛胆参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金牛七
- 黑参
- 米露
- 岩菖蒲
- 麦刺藤叶
- 野核桃油
- 蚌泪
- 短小蛇根草
- 杉叶
- 朱砂藤
- 鱼胆草
- 蓬莱草
- 合血香
- 柘树茎叶
- 银丝杜仲
- 救军粮叶
- 构皮麻
- 核桃叶
- 土燕窝泥
- 蛇王藤
- 红果参
- 煨姜
- 黄荆子
- 海龙
- 绵参
- 石青菜
- 使君子根
- 蝴蝶花
- 鲟鱼
- 金耳环
- 蛤蟆草
- 过山龙
- 山白菊
- 茯苓
- 鬼羽箭
- 小茅香
- 钓鱼竿
- 火焰子
- 太平莓
- 东风菜
- 榕树皮
- 美丽胡枝子
- 茅草叶
- 蝎子七
- 猴骨
- 三钻七
- 四方拳草
- 小梾木
- 草蜘蛛
- 异木患
- 朱顶红
- 豪猪肚
- 四大天王
- 木虾公
- 离根香
- 黑汉条
- 丽子藤
- 箭杆风
- 软枣子
- 枳椇木汁
- 革叶茴芹
- 柞树皮
- 鳖血
- 翻白叶
- 长管假茉莉
- 马蔺叶
- 大红毛叶
- 满山白
- 苣荬菜
- 盘羊睾丸
- 竹柏
- 珍珠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