厓花子
《*辞典》:厓花子
拼音注音
Yá Huā Zǐ
别名
海金子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接骨丹、粘子柴、野黄栀、山枝木(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力验方选编》),山海桐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海桐科植物台湾圆果海桐的根、叶及种子。根、叶全年可采;种子秋、冬采。
原形态
灌木或乔木,高1~6米,全体无毛。小枝近轮生。单叶互生,常集生于枝端,薄革质,倒卵形至倒披针形,长5~10厘米,宽1.7~3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微波状。顶生疏松伞房花序,花淡黄色;花梗长约1厘米或稍长;萼片5,卵形,长约2.5毫米;花瓣5;萼长8~10毫米;雄蕊5,药2室,纵裂;心皮3,子房上位,密生短毛,柱头不分裂。蒴果近椭圆球形,长约1.5厘米,三丬裂,果皮薄。种子外被粘质橙红色的假种皮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边林下、岩石旁及山坡杂木林中。分布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微温。
①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苦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微温,味苦。"
功能主治
解毒,利湿,活血,消肿。治蛇咬伤,关节疼痛,脱力黄肿,痈疽疮疖,跌打伤折,皮肤湿疹。
①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消炎解毒,活血退肿。治毒蛇咬伤,湿疹,骨折,关节炎,疖痈,骨髓炎,蜂窝组织炎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活血通络,接骨消肿,解毒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蕲蛇咬伤:厓花子根一两,水煎服;另取鲜根或叶捣烂外敷伤处。
②治眼镜蛇咬伤:在伤口周围针刺排毒后,先用豆根瘤菌五钱,水煎服,渣外敷;后再用山海桐鲜根皮加食盐捣烂外敷伤处。
③治蝮蛇咬伤:山海桐根皮(约三株的根)捣烂,取汁内服,渣外敷。
④治指头炎:山海桐鲜叶捣烂敷患处。
⑤治骨折:手术复位后,取山海桐鲜根捣烂,外敷伤处,外加包扎固定。取山海桐根四两,酒炒后,加鸡一只去头脚,水煮,吃汤和鸡。(①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⑥治脱力黄胖:厓花子根一两,塞于鸡腹内,加黄酒炖热,随意服食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⑦治皮肤湿疹:厓花子叶和紫金牛果实煎水服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苍蝇草
- 海白石
- 芭蕉叶
- 獾油
- 乌桕木根皮
- 岗梅根
- 屎咕咕
- 硼砂
- 猴骨
- 扭筋草
- 虎掌南星
- 狐狸尾
- 空心木
- 鸽粪
- 马皮
- 百足藤
- 南方六道木
- 蓼实
- 小红藤
- 寻骨风
- 四方拳草
- 奶浆参
- 香苏草
- 蝗虫
- 石青菜
- 秋子梨
- 鸡毛狗
- 九香虫
- 寒莓
- 陈冬菜卤汁
- 苔菜
- 卷耳
- 双飞蝴蝶
- 簇生卷耳
- 箬蒂
- 乌榄核
- 樟木
- 麻黄
- 常春藤
- 春不见
- 胡颓子
- 水蛭
- 冰球子
- 金雀花
- 白背枫
- 球花马蓝
- 法半夏
- 羊蹄甲
- 大肺经草
- 栝楼皮
- 槐叶
- 楸叶
- 奶椎
- 虎杖叶
- 黑色鳞毛蕨根
- 圆瓣冷水花
- 野冬青皮
- 山郎木叶
- 岩梭花
- 夜合花
- 山野扁豆
- 六月雪叶
- 荔枝壳
- 亚黑管菌
- 万年藓
- 圆果罗伞
- 岩扫把
- 岩丸子
- 宜昌荚蒾
- 球花紫云英
- 圆柏叶
- 海藻石
- 岩蜈蚣
- 唢呐花
- 芦竹沥
- 菝葜叶
- 圆叶千金藤
- 猫肝
- 夜来香
- 丽江青木香
- 香桂皮
- 密陀僧
- 龟版胶
- 黄泥菜
- 阴阳枫
- 大叶酸藤
- 元宝草
- 香艾
- 岩松
- 岩石松
- 黄竹参
- 草香附
- 虫蚁菜
- 圆叶娃儿藤
- 滑石粉
- 黄芩
- 乌鸦翅羽
- 制草乌
- 斩妖剑
- 叶底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