楮叶
《中华本草》:楮叶
拼音注音
Chǔ Yè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oussonetia papyrifera (L.)Vent.[Marus papyrifer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达14-16m。有乳汁。小枝粗壮,密生绒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.5-10cm,密被柔毛;叶片膜质或纸质,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,长5.5-15(-20)cm,宽4-10(-15)cm,不分裂或3-5裂,尤以幼枝或小树叶较明显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略偏斜,边缘有细锯齿或粗锯齿,上面深绿色,被粗伏毛,下面灰绿色,密被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为葇荑花序,直径l-1.5cm,总花梗长l-1.5cm;雄花具短柄,有2-3小苞片,花被4裂,基部合生,雄蕊4;雌花苞片棒状,被毛,花被管状,雌蕊散生于苞片间,花柱细长,线形,被短毛,具粘性。聚花果肉质,呈球形,直径约2cm,成熟时橙红色。花期4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缘或村寨道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华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有机酸、鞣质。
药理作用
1.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楮叶煎剂及醇提取物对麻醉犬及羊有显着的降压作用。楮叶提取的总黄酮甙,以90μm/ml,180μm/ml和 360μm/ml浓度灌注兔、豚鼠和大鼠离体名脏,能显着抑制心肌收缩力,这种抑制作用可被氯化钙(CaCl2)部分拮抗。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同时,伴有心率减慢,并引起心房、心室多发性心律失常,对冠脉流量无明显影响[1]。醇提取物和总黄酮甙对兔和豚鼠离体心房亦有相似的作用,但对心房收缩频率无明显影响[2]。总黄酮甙以120μg/ml浓度灌注离体兔耳,显着增加血管流出量,呈血管扩张作用[1]。2.抗菌作用 楮叶的丙酮提取物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[3]。
性味
甘;性凉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利尿解毒。主吐血;衄血;崩血;金疮出血;水肿;疝气;痢疾;毒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捣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吐血,衄血,积日不止: 楮叶捣绞取汁,不计时候,服一小盏。(《圣惠方》)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: 楮叶捣取汁饮三升,不止再三饮。久衄亦瘥。(《小品方》)③治通身水肿:楮枝叶煎汁如饧,空腹服一匕,日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④治疝气入囊:五月采彀树叶,阴干为末。每服一、二匙,空心温酒下。(《简便单方》)⑤治小儿赤白痢,渴,及得水吃又呕逆: 炙构叶令香黄,以饮浆半升浸构叶,使水绿色,然后去叶,以木瓜一个,切,纳叶汁中,煮三、二沸,去木瓜,使暖,细细服,渴停。(《子母秘录》)⑥治癣湿痒不可忍: 楮叶半斤,细切捣令极烂,敷于癣上。(《圣惠方》) ⑦治小便白浊: 构叶为末,蒸饼,丸梧大,每服三十丸,白汤下。(《经验良方》)⑧治一切眼翳: 三月收彀木软叶,晒干为末,入麝香少许,每以黍米大注眦内。(《圣惠方》)⑧治鱼骨硬咽: 楮叶捣汁啜之。(《十便良方》)⑩治痔瘘肿痛: 楮叶半斤,捣烂封之。 (《濒湖集简方》)(11)治蝮蛇毒: 生麻、楮叶合捣,以水绞去滓渍之。(《千金方》)(12)治坐骨神经痛: 彀树叶四两,艾叶二两。煎汤熏洗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(13)治痈疖初起: 鲜彀树叶和红糟捣烂外敷;成脓者和冷饭捣烂外敷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(14)治外伤出血: 鲜构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小儿身热,食不生肌,可作浴汤,又主恶疮生肉。2.《药性论》:炒末搜面食之,主水痢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刺风身痒。4.《本草图经》:叶主鼻洪。嫩芽以当菜茹,主四胶风痹,赤白下痢。5.《纲目》:利小便,去风湿肿胀,白浊,疝气,癣疮。6.《本草汇言》:凉血,祛风,利水。7.《本草求原》:叶及根皮,和营卫,治水湿,止崩下。8.《岭南采药录》:出癍痧。9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打汁涂虫毒及皮肤病。
临床应用
治疗痈疖。取构树叶研粉,加米汤、白糖调敷。治疗初起的痈、蜂窝织炎22,均获消肿效果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楮叶
拼音注音
Chǔ Yè
别名
构叶(《子母秘录》),谷树叶(《简便单方》),酱黄叶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叶。
化学成分
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有机酸、鞣质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别录》:"味甘,无毒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,无毒。"
③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劫,性温。"
功能主治
凉血,利水。治吐血,衄血,血崩,外伤出血,水肿,疝气,痢疾,癣疮。
①《别录》:"主小儿身热,食不生肌,习作浴汤,又主恶疮生肉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炒末搜面作饦食之,主水痢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刺风身痒。"
④《本草用经》:"叶主鼻洪。嫩芽以当菜茹,主四肢风痹,赤白下痢。"
⑤《纲目》:"利小便,去风湿肿胀,白浊,疝气,癣疮。"
⑥《本草汇言》:"凉血,祛风,利水。"
⑦《本草求原》:"叶及根皮,和营卫,治水湿,止崩下。"
⑧《岭南采药录》:"出癍痧。"
⑨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打汁涂虫毒及皮肤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;捣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吐血,衄血,积日不止:楮叶捣绞取汁,不计时候,服一小盏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:楮叶捣取汁坎三升,不止再三饮。久衄亦瘥。(《小品方》)
③治通身水肿:楮枝叶煎汁如饧,空腹服一匕,日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疝气入囊:五月采谷树叶,阴干为末。每服一、二匙,空心温洒下。(《简便单方》)
⑤治小儿赤白痢,渴,及得水吃又呕逆:炙构叶令香黄,以饮浆半升漫构叶,使水绿色,然后去叶,以木瓜一个,切,纳叶汁中,煮三、二沸,去木瓜,使暖,细细服,渴停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⑥治癣湿痒不可忍:楮叶半斤,细切捣令极烂,敷于癣上。(《圣惠方》)
⑦治小便白浊:构叶为末,蒸饼丸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白汤下。(《经验良方》)
⑧治一切眼翳:三月收穀木软叶,晒干为末,入麝香少许,每以黍米大注眦内。(《圣惠方》)
⑨治鱼骨哽咽:楮叶捣汁嚷之。(《十便良方》)
⑩治痔瘘肿痛:楮叶半斤,捣烂封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⑾治蝮蛇毒:生麻、楮叶合捣,以水绞去滓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⑿治坐骨神经痛:穀树叶四两,艾叶二两。煎汤熏洗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⒀治痈疖初起:鲜穀树叶和红糟捣烂外敷;成脓者和冷饭捣烂外敷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⒁治外伤出血:鲜构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临床应用
治疗痈疖:取构树叶研粉,加米汤、白糖调敷。治疗初起的痈、蜂窝织炎22例,均获消肿效果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盘松球
- 六道木
- 手参
- 香槁树
- 青头雀
- 六曲
- 黄杨叶
- 山甜茶
- 雪猪骨
- 四时青
- 大透骨草
- 小黑药
- 八宝茶
- 瑞连草
- 山黄麻叶
- 儿茶
- 九牛力
- 水虾草根
- 橙子核
- 山橘叶
- 水仙桃
- 香茶菜
- 香草仔
- 壶卢子
- 蛤蚧
- 栗荴
- 木芙蓉根
- 砗磲肉
- 雪梨膏
- 黑牵牛
- 山风
- 廉姜
- 树头菜
- 鳕鱼骨
- 雪山甘草
- 竻慈姑
- 棉籽
- 接骨草
- 姬蕨
- 六棱菊
- 叶上珠根
- 象肉
- 橙子
- 鹄油
- 雄黄豆
- 拐枣七
- 圆叶锦葵
- 鲎胆
- 续断
- 锡
- 圆叶野扁豆
- 野芫荽
- 水杨梅根
- 鳖脂
- 香石藤叶
- 香艾
- 岩椒草
- 蛇百子
- 鹳肉
- 粗叶木叶
- 狗毛
- 豆腐皮
- 谷精草
- 麝香壳
- 狗仔花
- 参须
- 等宽鳞毛蕨
- 飞天蠄蟧
- 鳖血
- 酸水草
- 苍山橐吾
- 粉霜
- 春花胡枝子
- 菥蓂
- 合萌
- 圆叶乌头
- 梨果榕
- 象牙参
- 锦葵
- 香蕈
- 绣球藤
- 香阿魏
- 山姜
- 雪参
- 柳叶蒿
- 木薯
- 香叶树
- 乌木屑
- 母草
- 大叶井口边草
- 凤尾贯众
- 吊山桃
- 香槐
- 散血丹
- 青酒缸根
- 鼻血草
- 痢止蒿
- 离根香
- 蚬壳
- 仙半夏